中評社香港6月3日電/聯合報今天發表讀者文章說,李登輝出訪日本,儘管宣稱為私人行程,但李登輝在接受所謂“後藤新平獎”時,除稱後藤為其精神導師之外,還準備以個人的“人情道理”,參拜奉祀日本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很顯然,這是一趟台日保守右翼勢力聯合作業下的計畫。
文章說,近來日本社會出現一股保守主義勢力和思潮的大回流。此情況讓右翼政客、學界、媒體界有了積極活動的空間。日前,保守政界促成國民投票法,企圖修改戰後的和平憲法,讓日本成為可以發動戰爭的所謂“正常國家”。
而日本媒體則迎合民眾懷舊的心態,大量出版日本社會克服戰後困難,走向經濟復興的書籍與電影,暗中配合保守政界塑造日本儼然“回復正常化”的心情。曾被嘲為“經濟動物”的日本民眾,則是在集體不願反省、面對侵略歷史的情況下,一味追求經濟發展,重溫現代化日本的光榮。
在這樣包裝下,像是後藤新平這類的人物又“復活”了。
後藤新平這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高等官僚,竟也被視為日本戰前現代化過程中具有科學管理能力的政治人物形象,而受吹捧。
文章說,其實只要稍稍審視後藤在台灣與中國東北的活動,都不難找出,他的作為,僅是為日本帝國主義搶奪利益和擴張侵略服務而已。
譬如,日本在台的殖民統治,儘管先有後藤與原住民親善合影,但最後則是對霧社原住民的血腥鎮壓。其後,後藤在中國東北任滿鐵總裁,推動大規模的調查,也並不掩飾其為“武備”服務而已。最後,不僅是為了日本在東北利益,更進一步變為全面的侵華戰爭。
李登輝頌揚其在台殖民建設帶來的“文明”,其實也完全是為日本帝國主義在台奪取利益做準備而已。
當首屆“後藤新平獎”頒給李登輝,而李氏也欣然接受,這樣的作法,其意涵不難了解。
李登輝這類時空錯置、價值認同顛倒的現象,也會與政治實用主義相結合。如先前民進黨“總統”初選勝出者謝長廷喊出的“台灣維新”,這種有特定歷史文化發展下的用語、意義,難道不正是向某類集團族群進行召喚。
據說李登輝此行也有替謝長廷即將在大選運動前展開的美、日之行,做探路的前置工作,實在值得注意。
另外,聯合報今天社評說,流利的日語,愉快的神情,周到的款待,李登輝此次訪日之旅洋溢著溫馨的基調。但吹開表層的泡沫,凝視其中的漂浮物,許多台灣人可能會發現自己無法分享這位老人舊地重遊的歡悅。
社論說,對自稱“廿二歲以前是日本人”的李登輝而言,每次得之不易的訪日之行,在他都像久居異地的皇民遊子終得返鄉,有一種奇特的孺慕及朝聖之情。對日本人而言,有這麼一位心懷京都的異國“元首”,當然要當成流落海外的瑰寶般珍視;因為,他為日本的侵略罪行提供了最寬大的慰藉。李登輝訪日的溫暖情調,主要來自這種彼此滋潤、相互慰藉的需要。
但如果拋開“遊子返鄉”這個情感因素,回到殖民經驗與抗日戰爭的歷史情境看,李登輝身為卸任“元首”,他個人對日本的過度懷舊和思慕,不僅扭曲了太多史實,也美化了太多感情;不僅極盡欺罔,極不真實,也反映了李登輝個人的矛盾情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