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胡錦濤在G8+5對話會上講話(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08 19:09:36  



  各位同事!

  如何在保持經濟增長、滿足人民合理需求的同時,防止氣候變化危及人類生存發展環境,對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關系到我們的共同未來。

  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這個問題是在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應該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解決。只有各方在促進自身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積極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國際社會在推動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應對已經發生的氣候變化,增強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抵御災害性氣候事件的能力。

  我們要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這一原則既反映了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歷史責任、當前人均排放水平上的差異,又是未來國際合作得以維系並取得進展的基礎。

  根據這一原則,發達國家應該完成《京都議定書》確定的減排目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並在2012年後繼續率先承擔減排義務。不久前,歐盟決定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20%。我們對此表示歡迎,同時希望其他發達國家也能作出類似承諾。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完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艱巨。為了實現發展目標,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需求將有所增長,這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基本條件。同時,發展中國家也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根據自身情況採取措施,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幫助更多國家走上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實現發展目標的清潔發展之路。

  要實現這一目標,國際社會應該本著尊重歷史、立足現在、著眼未來的精神,樹立新的利益觀和合作模式,積極開展務實合作。要加強研發和推廣高效利用化石燃料技術、節能技術、環保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等,並使廣大發展中國家買得起、用得上這些技術。要超越短視、狹隘的商業利益,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京都議定書》確定的清潔發展機制可以幫助發達國家以較低成本完成減排義務,也有助於促進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是雙贏的選擇,應該在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建議請我們的有關官員就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並提出對策建議。

  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平穩快速增長勢頭。但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達到2000美元,有2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和2200多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人口,還有8000多萬殘疾人,每年城市需要就業人口有2400萬。中國還面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投資消費不協調等問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胡錦濤主席出席與G8對話峰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