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就等於是忘本
無可置疑,這一波移民帶來最重要的影響,不僅是讓光復後的台灣,重回中國文化與經濟圈,五○年代的冷戰體制,讓台灣劃入資本主義陣營,進入長時期的戒嚴體制。
更有趣的對比毋寧是雖然國民政府帶來戒嚴體制,卻也帶來胡適、雷震、殷海光等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以及以“自由中國”為代表的思潮。要知道日據時代台灣的反抗運動大體祇有兩種性質,其一是民族主義﹝如台灣民眾黨﹞,其二是社會主義﹝如文化協會、農民組合﹞,自由主義的思想,最多祇能說反映在議會請願運動,但微弱不堪。
台灣之有自由主義思想,還真是拜國民政府的大遷徙與“自由中國”之賜。然歷史所難以逆料者,是國民政府所帶來的自由主義,後來成為反對運動的思想啟蒙者,也就是黨外時期及後來民進黨的政治理論基礎。
但是當民進黨談本土化時,卻漠視了自己的思想導師,正是國民政府與第六波移民所帶來的,他們還大談去中國化,這未免太忘本了吧!
第七波移民則始於八○年代。當台灣開放大陸探親,開放外籍勞工與外籍配偶來台之後,台灣注入新的移民人潮。根據統計,現在台灣的大陸配偶、外籍配偶有三十幾萬人,每八個孩子之中,就有一個為外籍配偶所生。而當年開放時就來台的配偶,他們所生的孩子已經大學畢業,進入社會。這樣的人會愈來愈多,成為台灣社會的主力。這就是第七波的移民。
省籍矛盾的虛相與實相
什麼叫做本土?
本土其實就是這七波移民文化的總合。所有的生活所留下的痕跡與記憶,都成為台灣的一部分。洪榮宏的歌曲,有日本演歌的感傷;陳昇的歌曲,有搖滾的放浪,也有原住民的自在;蔡依林的歌舞,有濱崎步的影子;周杰倫的歌曲,有美式的嬉哈和中國傳統的揉合;伍佰的台語歌曲“台灣製造”,將台灣這種揉合所有文化特色的“混合式本土”,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管叫不叫“台客”,這就是“本土”。
廟宇的媽祖關公,來自中國大陸;而在政治上,喊著要“去中國化”的部分民進黨人,思想根源卻來自胡適、雷震、殷海光這些“中國知識分子”,誰能說,"自由中國"不是台灣最真實的歷史,台灣最本土的思潮?民進黨人要如何去除自己腦海裡的中國思想影響呢?
讓我們看看九份吧。這個曾是荷蘭與西班牙人一直在尋找的“神秘金山”,是直到劉銘傳開鐵路,才由美國回來的廣東工人找到。而後歷經日本人五十年開採,流傳下無數的傳奇與靈異故事,以及整個山脈底下如迷宮般的地道。如今這些都已老去,卻因為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而再度崛起。成為一個知名的觀光景點。
凱達格蘭人,劉銘傳,築路工人,採金礦故事,到侯孝賢的電影,觀光化的九份,以及現在當地新開的一些藝術咖啡館,那一個不是“本土”?這個本土不是切割分段的,而是延續如生命,慢慢生長延伸,自己不斷再創造的文化。這就是本土。
本土因此不是一個死的定義,它是有生命的,它是一個不斷再生、再創造的過程。
從全球化的角度與七波移民潮的觀點看,省籍衝突與族群矛盾的根源就比較清楚了。
別讓民進黨壓迫新移民
現在被挑動的“族群矛盾”“省籍衝突”,從移民群體的本質上來看,是民進黨利用兩波移民間的權力矛盾。也就是清朝時候的移民,跟國民政府時代移民者的矛盾。所謂第四波和第六波移民之間的矛盾。
而即使是第四波的清朝移民,也包括了閩客的矛盾、漳泉械鬥。講白一點,現在民進黨所談的“本土化”祇是“福佬沙文主義”,它還未擺脫對客家文化的漠視與歧視,更不必說對其它文化的尊重與平等對待。
我們當然可以說,這是由於第六波移民群體﹝以及從大陸撤退來台的蔣介石政權﹞的壟斷權力﹝兩蔣時代的威權政治﹞,不民主而造成舊移民群體的不滿。但相對來講,日據時代的殖民政府﹝第五代移民統治者﹞也一樣剝奪了台灣人民的參政權,其壓迫與殺戮更嚴重﹝據統計有四十萬人﹞,因此引起台灣人民的反抗。
但為什麼民進黨與台獨不批判日本呢?難道他們不知道日本殖民政府對台灣人民的殺戮更嚴重嗎?原因很明顯,日本已不掌握台灣的實際權力,所以沒有權力的直接矛盾。
新舊移民間的矛盾,畢竟是無法避免的。在威權統治下,或許可以一時加以壓制,但終究是一個社會不安定的根源。然而在二十世紀八○年代民主化之後,透過全民普選,已經不再有威權統治與權力由少數人壟斷的問題。
然而,這祇是政治面的,新舊移民間的種族衝突與文化矛盾,不斷發生。台灣曾有執政者說:“不要讓外籍配偶生太多孩子,以免人口素質下降。”這就是典型的“種族歧視”。我們要非常小心,不要讓當權的民進黨變成一種“第四波移民群體”對權力的新壟斷,從而變成對第七波移民的壓迫。
現在的民進黨的各種政治口號,包括省籍衝突、外來政權、去蔣化等,其實是民進黨自認為代表第四波移民,利用並改寫第五代日本殖民壓迫的歷史,利用與第六代移民的舊歷史矛盾,進行少數人為求私利與掌權的鬥爭。而這些鬥爭,基本上已違反了已進入第七波移民新世代的共同利益。
然而,包括省籍衝突、外來政權等符號,都已經失去分析當前台灣社會的能力。當美濃的村子裡有許多外籍配偶,當中部鄉下有許多菲律賓女傭在傳統市場買菜,還討價還價;誰還在乎六十年前的故事呢?
現在的三、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一代,見面早已不再問你是本省外省,而是問來自那一個城市、地方。然而政治人物卻脫離現實,還在古老的“偽問題”上糾纏,無非就是要保有既得利益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