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歷史考題比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22 09:07:05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歪曲史實的教科書實際採用率連1%都不到,由於沒銷路,所以編撰會和出版社拆夥與“編撰會”拆夥了。
  中日兩國淵源極深,所以不妨在此對兩國的歷史考題稍作一比較。

  中國的高考題中問到,甲午中日戰爭中中方戰敗,為此中方賠款幾何,割地幾許?而日本考題是怎樣的呢?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的一道題:日本和中國一百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我們叫做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日本和中國開火,你認為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裡?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方面?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台灣回到中國以后,有一場激戰。台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這樣,就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台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台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裡經過,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上場,那就打!按照判斷,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以,我們要做對華抗戰的准備。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摩擦,會從東海開始,從台灣海峽開始,時間判斷是2015年至2020年之間。

  自然,學生的答案不必當真,但從中可以看出,日本的歷史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中國則更多沉浸於過去的記憶中。恥辱不該被遺忘,可我們更需要面向未來。中國現今的教育體制下,高考題都是“背多分”的題,答案焉能不是“背多分” 的答案?又有幾個學生會去想、敢去想將來如何如何?

  只聽偉人說:“讀史使人明智”沒聽說過“死記硬背使人明智”的,背出書呆子的倒是不少。

  造成中國中學歷史教育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現今教育體制、高考制度等都在其列。這裡僅就傳統文化對中學歷史教育的影響發表個人看法。古人信奉“學而優則仕”,那麼優的標准是什麼?科舉高中當然是一舉成名的途徑,但不唯一。結交名流、攀龍附鳳也是一種途徑。這就需要好口才,能旁征博引。不過,口若懸河者未必真有才能,多半隻是“坐談客耳”。而正是這一點影響了中國現今的歷史教育,青年們學習歷史更多是為了“豐富內容以充談資”。請注意,豐富的是內容而不是內涵。

  做學問無非從三方面入手,即“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學歷史隻為充談資,那隻要死記硬背知道“是什麼”就行了,而不用關心為什麼,怎麼辦。學生們都知道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賠了幾萬萬兩(不好意思,我不知道。好像也知道,高考完那天晚上就忘了),而少有人去思慮將來會怎樣。

  現代社會沒有坐而論道,只有學以致用。中國不需要高談闊論的“坐談客”,而需要能辦實事,能拿出可行方案,能提建設性意見的應用型人才。我們的歷史教育,也不該是死記硬背教科書上那些史數字、史料,而是能解決現實和未來的問題。(來源:中國青年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