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連起碼的公平都做不到,基測還剩什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22 09:25:11  


  中評社香港6月22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台灣“中研院”研究員林妙香最近透過三萬筆實證資料所做出的一份統計報告,印證了教改十年來絕大多數學子與家長心中的疑惑:基測量尺是不公平的!這份研究造成中學生入學高中的大震盪。

  心測中心和“教育部”在廿四小時內立即回應,儘管針對這份研究批評甚嚴,但卻立刻宣布自2010年度開始,基測成績回歸入學門檻,換言之,不再是入學的唯一標準。基測量尺到底是否公平?可能還有討論空間,但是,以量尺做為入學的唯一標準,顯然是錯誤的。事實上,如果人民不健忘,當初設計基測量尺時,本來就只是要做為入學門檻之一,至於配套是否包括在學成績、校內外各種競賽獎章、或其他特殊才藝,很遺憾,在各界熱烈討論後,竟不了了之。

  社論指出,量尺計分,最大的問題是沒人搞得清楚到底怎麼設計的?比方說,錯題分布在一科的扣分較少,分布在不同科則扣分影響最大,為什麼去年答對四十四題與答對零題的量尺分數都是五分?而今年答對四十題與答對零題的量尺分數都是五分?四題的差異何來?影響何在?過去聯考儘管造成學生莫大的升學壓力,但是,題題等分,清清楚楚;如今錯題數完全相同,但量尺分數可能大不相同,實際影響就是分發學校落差,因為這樣的量尺受影響的學生,除了自認倒楣,還別無他法。

  社論再指出,這份研究還印證了一件事:參考第二次基測是顯然有利的。實際數據顯示二次考試,學生進步的分數從一到八分之多,這個分數差距,就可能造成分發到公、私立學校之別,影響當然非常大。對應考考生而言,一次基測不夠,還要應付第二次,學校教學同樣受到影響,一次基測結束能夠如願進入理想學校的學生,還沒結束課程,每天如沒事般到校,面對的是一群還在悶著頭苦啃書本的同學,還在苦讀的學生看到閒閒沒事的同學,更是氣苦,基測制度構築的竟是多重壓力,這可能是當初設計者完全想不到的事,也和教改的初衷嚴重違背。

  坦白講,只要有考試就是得競爭;只要有競爭就會有壓力,要求完全沒有壓力的考試,毫無可能,但“公平”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量尺設計不能真正的擇優汰劣,這樣的標準就失去意義。除了量尺標準之外,還有一點,不在這份研究統計之中,但是,多年來,反反覆覆被提出討論卻始終未獲“教育部”和考試機關的重視,那就是考試題目的設計。這幾年來,幾乎沒有例外,每年爭議題,大部分只能測出學生的答題技巧,卻測不出實際的學習效能。

  當年,為了解除聯考壓力,推動教改,要讓學生不要再受補習之苦;結果,十年來,補習業益盛,從學校正常教學外的“暑修”、“寒訓”、課後輔導,到校外補習班林立,加壓式的學習,完全沒有因為教改而改變,甚至還變本加厲。從課綱設計到教材變革,每一次改變或調整,都給了補習業者更多利基,“教育部”一綱多本,讀不到的另外那幾本請到補習班讀,題型或試卷分數的改變,搞不懂的請到補習班聽;繁複的入學設計,最終只能請“專業”的人士協助輔導。這是教改的初衷嗎?
社論表示,教改立意是良善的,結果卻是苦澀的,這是非常讓人無奈卻不能不面對的現實。當設計者舖陳出一套繁複的制度,對教學者都造成困擾,遑論家長和學生的時候,這樣的制度就有檢討的必要,不要忘記:我們的教育還是九年義務教育,其設計應該是愈普遍化愈好,愈簡明易懂愈好,唯一的要求很簡單,就是“符合一般人的標準”。

  “中研院”研究員林妙香跑了三萬筆資料,跑出這麼一個全台大震盪的結果,其實,她只是鍥而不捨地,在各界還在討論到底基測量尺公不公平之際,切切實實地拿了一根金針,戳破了基測量尺這個大汽球!“砰!”的一聲,粉碎了“教育部”和心測中心的所有防衛。

  林妙香沒有錯,曾經懷疑量尺不公的各界人士也沒有錯,“教育部”錯了嗎?坦白講,很難說他們錯了,他們的想法、立意都是對的,但執行顯然出現了偏差。廿四小時內,“教育部”和心測中心就做了重大宣布,這是正確的決定,同時,因為不公平還有調整的機會,希望在設計下一波改革時,更嚴謹周延地為很難逃避競爭壓力的學生,至少為他們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