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一國兩制獲成功 人心回歸最可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01 13:46:54  


  中評社香港7月1日電/香港文匯報在今天的社論中發表題爲“‘一國兩制’獲成功 人心回歸最可貴”的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獻辭,全文如下:

  香港回歸祖國,到今天已整整十年。回首過去,香港櫛風沐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得到貫徹落實,穩定繁榮得以保持,香江風采更勝往昔,人心回歸的深刻歷程逐步展現;特區政府帶領各界人士,戰勝種種艱險,取得驕人成就,積累了管治經驗;中央將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作為治國理政的新課題,確保香港社會沿基本法軌道運行,更加務實成熟;“一國”的認同,“兩制”的融合,正在進入新的境界。港人可以欣喜而自豪地告訴全世界:“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巨大成功!香港與內地共同在中華民族復興史和世界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曾記得,在香港回歸前夕,美國《財富》雜誌以“香港已死”為題斷言:香港回歸之日,就是香港“死亡”之時。然而,十年之後的今天,《財富》雜誌面對事實,不得不重新發表文章,承認過去的報道完全錯誤。其姊妹雜誌《時代》周刊也得出結論:現在的香港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具活力。《財富》雜誌與《時代》周刊的結論,不失為國際社會認同“一國兩制”成功的一種代表和象徵。

  香港十年所展現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為舉世所見證:
 
  政治上,“一國兩制”下的港人,不僅沒有像當初有人擔心的那樣失去甚麼,而是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得到了更多的民主權利,享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表達意見的自由。香港民主逐步推進,港人珍視的法治、自由、人權、廉潔等核心價值得以保留。

  經濟上,香港回歸後雖然遭受亞洲金融危機、沙士疫情的嚴重衝擊和挑戰,但在國家的傾力支持下,迅速實現了經濟的強勁復甦和快速發展,不僅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而且經濟形勢正處於20年來的最好水平。

  兩地關係方面,日益緊密廣泛的交流合作,形成“兩制”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互利共贏的格局,不僅成為“一國兩制”成功落實的重要指標,而且構成提升香港競爭力的獨特優勢。

  十年來“一國兩制”的實踐,最關鍵的環節,是如何處理“一國”與“兩制”的關係;最深刻、最受人關注、也是最可貴的變化,是人心回歸的歷程。從過去不少港人將“一國兩制”看成是隔離香港與內地的“屏障”,到現在普遍認同香港的發展離不開祖國內地強有力的合作與支持;越來越多人改變過去對人大釋法的抗拒態度,並認同中央對香港政制發展擁有憲制主導權等,都顯示出港人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認識進一步提升。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78%的香港市民對“一國兩制”有信心,81%對香港前途有信心,89%對祖國前途有信心。

  港人對國家認同的增加,國家真誠無私的支持是巨大的推動力。沙士之後,港人從中央全力支持帶動香港經濟強勁反彈、持續向好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一國兩制”的優勢,使港人對國家的認識和感情,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而實在。

  香港的人心回歸還有文化層面的意義。香港的文化多元化如果沒有中華文化作為根基,始終是飄浮的。這也正是一些港人過往對國家缺乏歸屬感,甚至對香港都存有過客心態的深層原因。因為,每個民族和國家自己特定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是民族及國家凝聚力的源泉。缺乏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接納,就失去了國家民族認同的心理基礎。回歸十年,港人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認同和熱愛日益增多,既增加了對國家的認同,也增加了對香港的認同,港人的主人翁意識大大加強。事實上,對“一國兩制”下香港的認同,也是對國家的一種認同。同時,在香港多元文化中培育中華文化的根基,還有助於改變香港原有文化較為膚淺的缺陷,增加香港文化的厚度。這對於香港在知識經濟年代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今天的香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國”不僅是責任和義務,而且是榮耀,是驕傲,是更多的權利和自由,更是更多的機遇;“一國”更不是負擔,而是香港的新優勢,是香港新增長點的根基所在。“兩制”也不是鴻溝,不只是井水不犯河水,也包括“兩制”之間互相借鑒、優勢互補、緊密合作、共同發展。港人對“一國”與“兩制”的關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會大大減少兩者在政治層面的磨擦和衝撞,為“一國兩制”下一個十年的實踐邁向深入、健康、成熟的新階段,營造了重要的條件。

  走在歷史前面的人需要開拓新路,從來都是最辛苦的。“一國兩制”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風雨十載,走過來殊為不易。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中央政府,都要在實踐當中不斷探索前行。為了“一國兩制”的成功,多少人嘔心瀝血,恪盡職守、任勞任怨,作出了無愧於歷史的貢獻;也有人忍辱負重,付出了代價。有些人至今仍在台前擔當重任,有些人已退居台後。然則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在歡慶回歸十周年之際,人們不能忘記所有為“一國兩制”付出過智慧、青春、汗水的人。無論他們以甚麼樣的方式為“一國兩制”的落實作出過貢獻,或者是付出過代價,甚至是累積了教訓,都會為今後的“一國兩制”實踐提供有益的啟示,都應該得到人們的感謝和敬意。應該說,用自己的實踐,將“一國兩制”的創舉變為現實,是港人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作出的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重大成就。

  胡主席昨日在特區政府歡迎宴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專門談到香港社會要求同存異、包容共濟、齊心協力的問題。胡主席指出:“香港市民無論來自什麼階層、什麼界別、什麼團體,也無論信仰什麼主義、什麼宗教,都應該在愛國愛港的旗幟下緊密團結起來,在維護國家利益、維護香港整體利益的基礎上共同奮鬥,堅持不懈地維護和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胡主席在列舉香港社會存在的不同群體時,可以說涵蓋了所有的香港市民。這不僅顯示中央以開闊的胸懷對待香港社會多元化的現實,而且表明中央希望香港社會以更加包容的心態,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發揮各階層的智慧,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將“一國兩制”的事業繼續推向前進。胡主席的這一講話,對於香港下一個十年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事實上,“一國兩制”本身就應該是具有極大包容性的事業,具有不同思想觀念、利益追求的群體,應該以香港的整體利益為依歸,求同存異,包容共濟,共建和諧香港。然而,在過去的歲月裡,香港社會確實存在過爭拗太多、戾氣太重、影響施政、拖累發展的情況。胡主席將“求同存異、包容共濟、齊心協力”看成是實現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可以說是香港過去十年發展經驗的一種總結,值得各界高度重視。

  胡主席在講話中還特別強調,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胡主席語重心長地寄語香港要重視青少年的國民教育,這不僅由於香港過往長期的殖民教育在這方面造成了嚴重的缺陷,更是因為兩地經濟的融合發展、“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需要香港的青少年樹立基本的國家觀念。希望特區政府、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莫負中央領導人的囑託,努力做好這項意義深遠的工作,讓我們的青少年從小關心國家,了解祖國的歷史和文化,了解祖國的過去、今天和未來,體驗祖國的進步,加深對國家和民族的認識,使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能夠具有越來越堅實的國家認同根基。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經過回歸十年磨練的香港,在國家快速發展的強有力帶動下,經濟增長,民生改善,民主進步,市民安居樂業,發展與和諧成為社會的主旋律。展望未來,站在新歷史起點上的香港,一定能夠在中央政府和祖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中譜寫新的篇章,為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實現民族復興的大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