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台塑六輕用水問題再度掀起爭議。據報載,台塑已經展開搶水總動員,從陳水扁、張俊雄到台“經濟部長”都出面為台塑說話,並將問題矛頭指向“環保署”的環境影響評估委員,這不僅讓環評委員成了眾矢之的,更讓環保與經濟的對立氣氛再度升高。
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質疑,難道真的該怪環評委員嗎?台塑六輕四期工程擴建案是在二零零四年一月完成審查,當時台塑明白允諾每日用水量必須低於廿五.七萬公噸。到了今年三月環保署召開環評差異分析時,環評委員就發現六輕每日用水量竟已高達卅一萬公噸,於是在與會環保團體與環評委員們齊聲要求必須依法行政的壓力下,環保署隨即對六輕十四家廠商各處五十萬、共七百萬元的罰款,並限期六月卅日前完成改善。台塑則向“環保署”申請展延改善期限到今年十二月底,“環保署”則態度強硬地駁回台塑申請案,並發布新聞稿說“不准展延,改善期限屆滿仍未改善者,將按日連續處罰”,甚至不排除勒令停工。
台塑於是打出陳水扁牌,在“環保署”裁罰台塑七百萬前後三個月內,陳水扁曾親赴台塑相關企業視察三次,關切台塑之情溢於言表。“行政院”高層日前還特別就六輕案進行討論,張俊雄指示“經濟部長”陳瑞隆居間溝通,協助六輕排除停工、連續重罰的壓力。“行政院”發言人謝志偉甚至表明,“行政院”絕對不輕易對六輕採取重度罰款和停工,如果這麼做,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既然扯到了責任,這個問題真該好好談一談了。
社論指出,第一個該最先弄清楚的重點是,不管是環保署,或是“行政院”、“經濟部”,都應該先問:台塑有無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法,如果有,就應該處罰,如果沒有,也應該還台塑一個公道,畢竟政治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不過,六輕自一九九四年七月動工之前,就一再發生反六輕抗爭事件,六輕的環評審查就一直是經濟與環保孰輕孰重的角力場合,那時還是國民黨執政,從“總統”、“行政院長”、“經濟部長”都站出來為六輕說話,連“環保署”都在想如何替台塑的環評解套;時隔十三年,政黨輪替也已七年多,一場六輕用水問題,還是老戲碼重演,雖然主角換了人,但依舊是由“總統”、“行政院長”、“經濟部長”連手,只不過是由藍換成綠罷了。由此觀之,六輕問題已不是人的問題,而是結構性的問題。
六輕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高耗水的產業,而六輕用水的問題從八十年代初期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開始,就一直受到關切,而六輕所在地的雲林,更是一個水資源貧瘠區,雲林當地人用水幾乎都是使用地下水,漁民長期超抽地下水的結果,造成沿海地層嚴重下陷,最大下陷量甚至高達二、三公尺,房子一樓都變成地下室了。也就是說,將一個耗水的六輕,放在一個水資源缺乏的地區,本身就是一項錯誤的決策!
也就是基於當地水資源問題日益嚴重,“環保署”環評委員才會在二零零四年審查台塑六輕四期擴建工程案時,要求台塑承諾三年後用水量要降到每日廿五.七萬噸,而台塑最後也同意這項審查結論,如今三年時限已到,台塑每日用水量還是超過卅萬噸,完全未兌現當時承諾。六輕環評審查在當時已經是採取了預警的行政作為,以預防問題的發生,但過去的三年,台塑顯然並未認真思考如何達成此一目標,而“環保署”也未曾強力督導台塑落實這項承諾,三年過後,台塑才丟出無法做到承諾,讓這項良法美意不但無法落實,預防原則也變成善後問題的處理。
六輕由一期擴廠到四期,總廠數由三十三廠增至七十七廠,總產能也較第一期增加六九.九%,但用水核配量卻仍維持在第一期每日廿五.七萬噸的水準,純從企業經營角度看,確實不合理,因此目前工業局初步規畫係將用水量提高到卅五.一萬噸,但問題馬上來了:多餘的水從哪來?台塑本身是否已用盡所有可能節約用水的可行技術,完全沒有再節約的空間?雲林離島地區是否還有多餘的水,容納台塑大煉鋼廠與國光石化等耗水產業發展?這些都是行政部門必須要釐清與面對解決的課題,否則,再多政商攻防,或是拿環評委員當替罪羔羊,都只是治絲益棼而已。
社論認為,有了這次六輕用水的教訓,未來面對高耗水工業的規劃,以及工業區設立時,除了政商關係與選票考量外,是不是該優先評估用水供應等基礎條件是否已具備了再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