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抗戰中傑出的女報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07 09:52:28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浴血奮戰中,女報人們始終忠於職守,戰鬥在推動抗戰,捍衛祖國的新聞崗位上。她們爭當戰地記者,冒著槍林彈雨,不畏艱險在前線採訪。 

  新加坡《星洲日報》特派記者、華僑女青年黃薇活躍在泰山、運河之間的戰場上。她作為武漢記者團中唯一的女性在徐州前線戰地採訪時,“為了戰地行動方便,也為了在前線不被人一眼看出我是一個女性”,“我把頭髮剪短,把衣裙換上軍裝,變成了一個‘小兵’”。後來黃薇訪問延安時,曾被這裏的革命氛圍所吸引,想留在延安學習,但毛澤東說:“我已經聽說過你的這個願望,但我認為你還是做新聞記者為好,當記者也是學習,而且是更好的一種學習。你作為一個華僑記者,可以把你目睹戰爭的真相和所見所聞,向海外華僑宣傳報道,使他們更好地瞭解全民抗戰的情況,以增強抗戰必勝的信心,這個工作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這種鼓勵,黃薇堅持在敵後採訪,寫出了《活躍在敵人後方》、《晉察冀邊區採訪記》等。 

  著名女記者胡蘭畦身材不高,長得很豐滿,虎虎有生氣,頭戴鋼盔,身穿軍服,就是她報道了上海保衛戰,寫出了《大戰東林寺》一文,表現出守軍堅強的戰鬥精神。她還和戰地記者范長江一道赴戰場進行實地採訪,合寫了《兩下店第一功》、《川軍與抗戰》、《川軍在前線》等優秀通訊報告,在當時產生了重要影響。1937年,她撰寫的《在德國女牢中》在生活書店出版後,半年之內再版3次,甚至在延安作為教材專書。抗戰期間,胡蘭畦等6人創辦了《戰時婦女》雜誌,設有時事評述、戰地通訊、戰爭知識講座等欄目,撰稿人有郭沫若、史良、鬍子嬰、許廣平等,主要報道上海和各地婦女抗日團體的活動,介紹世界各國婦女反法西斯鬥爭的情況,反映侵略者鐵蹄下的婦女們的悲慘生活。 

  1942年6月,新華社華北總分社、華北《新華日報》經理部秘書主任黃君玨在反“掃蕩”鬥爭中,與部分女同志一起隱蔽在遼縣莊子嶺一山洞中,遭遇上百名敵人的搜山圍攻。她舉槍還擊,頑強戰鬥,但寡不敵眾,最後彈盡糧絕,跳崖壯烈犧牲。抗戰期間,新華日報社從武漢撤退時,女報人項泰在湖北嘉魚被日寇的飛機炸死在“新升隆”號輪船上,年僅23歲。

  現在還健在的《晉察冀日報》女記者伊之老人,曾是北平中學女生的跳高、滑冰冠軍,“七七事變”後,她奔赴抗日根據地,參加了新聞工作,在槍林彈雨中採訪、編輯、出版報紙。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女作家楊沫參加晉察冀邊區抗日鬥爭,先後發表了《在後方醫院》、《罪惡的見證》等作品。 

  1940年12月,戈焰如願進入了華北聯大文學系學習,次年春畢業後被分配到晉察冀通訊社,被安排在東線的易(縣)、滿(城)、徐(水)一帶活動。為了儘快熟悉當地情況,除了模仿當地姑娘的打扮,還學說滿城話、學紡線、學盤腿。為了應付日寇與漢奸的突襲,她學會了打槍、放哨、巡邏。1943年7月的滿城戰鬥中,戈焰與民兵一起將老人、婦女和兒童轉移到安全地帶之後,又投入了實地戰鬥與採訪,回來後即寫成了《滿城的一個遊擊小組》發表在《晉察冀日報》上,1995年中國作協推薦其為抗戰文學百篇名作之一。1945年7月,解放張家口的戰鬥打響,她來到張家口鐵路局,採訪到日寇撤退時的醜態。戈焰說,“日本人最初來張家口時每人最多只有一個小提箱,可是撤退的時候,每人至少帶三五件大行李。為了爭取逃離時間和節省火車廂的空隙裝人,好多行李被從車上扔下來。火車站裏呼爹喊娘、啼哭叫駡,什麼醜態都有……”掌握了充分的材料,戈焰寫出了《總有這麼一天》的精彩報道。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