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護手下、轉嫁責任
尤其令各界不滿的是,每當事件發生之後,安倍不是當機立斷,速戰速決,採取勇於承擔責任的態度,而是力圖庇護和自圓其說。其結果是促使問題越鬧越嚴重,既未必能挽救其部下掛冠而去(或畏罪自殺)的命運,還為自己贏得“缺乏危機管理能力”之惡評。
安倍在為久間辯解時,最初強調其談話只是“介紹美國方面的觀點”,是一個例子。近日來為了力挺赤城,而親自在電視露臉,引述收支會計的數字(但不主張提出收據為證)為赤城申辯,致使自己置於非常被動的地位,是另一個例子。
安倍如此露骨為其部下辯解,目的當然是為了擺脫自己用人不當的責任。但由於手法低劣,反而把問題越搞越僵而激怒各方。
在這一點上,他既無上世紀80年代中曾根在訪韓前夕,勇於罷免和他觀點一模一樣,但“不慎發言”引起日韓外交風波的教長籐尾正行的魄力;也無小泉善於譁眾取寵、轉移視線,找替死鬼,甚至是假戲真做的表演本領。
出自同樣拙劣的手法,安倍為了逃避在野黨對退休金交納記錄喪失問題的指責,他先是把矛頭直指曾任衛生部長,現為民主黨副代表的菅直人,冀圖轉嫁責任,後則火速通過備受各方質疑,認為尚欠周全的相關法案。
由於事關民眾的直接利益,安倍此舉只有增加民眾對其內閣之不信任感和不安。其內閣支持率之一再下降,乃至跌破30%大關,主要原因也在於此。
也許,對於安倍來說,他上台以來唯一能向人炫耀的是,由於他採取“不說去也不說不去”(參拜靖國神社)的“模糊戰術”而緩和了小泉時代與鄰國鬧得不可開交的緊張關係。
他在走馬上任之後閃電訪問中韓及今年4月中國總理溫家寶訪日後,贏得了較高的支持率,充份說明了這一點。
除此之外,安倍最能向其保守陣營交差的,是他把自己的內閣定位為完成修憲千秋大業的“修憲內閣”。在其最佳搭檔新公明黨的合作,不管是旨在改變日本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教育基本法”修改法案,或者是作為憲法修改前奏曲的“國民投票法案”等,都一一被強制通過。其粗暴之手法與手腕,就連當年曾被形容為“國家主義”色彩異常濃厚的小澤一郎,也相形見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