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環球時報:大城市讓中國背上“大包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8-07 09:12:07  



  文章指出,中國城市發展普遍出現城區范圍擴大,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歷史現象及過程。在一個人口眾多而又急切渴望實現城市化的發展中國家,以拓展新城區擴大城市規模、進而提高城市綜合素質的途徑確實必要。但是,僅僅是土地變性及城區延伸的“途徑”能夠從實質上提高城市素質嗎?事實恰恰相反:城市范圍越大造成包袱越來越重!

  現在各類新區的土地開發,大多都是在追求經濟效益及政績效果,而新區與原市區在城市體系上由於缺乏網絡便捷交通支撐,導致一些新區成為城市邊緣的增殖型 “孤島”。城市力圖以一圈圈“環線”將各個“孤島式新區”連起來,事實上,“環線”由於多考慮汽車交通及其道路出入口的規范設置,卻在交通的人性尺度及人本動線方面失去了人的基本需求,導致一些大城市的“環線”隻是擁擠與堵塞的車道,卻並未在普及層面上為人的自主交通提供切實的方便。

  各類樓盤成為城市擴張的標志。樓盤多為成片土地的連接型開發,樓盤之間多為圍牆之類的邊界,城市的公共空間隻是萎縮在樓盤之間尚未被蠶食地帶。樓盤代表各房地產開發集團的利益與商業目標,甚至以犧牲城市公共功能為代價而成全樓盤之間的商業平衡。城市之“大”似乎首先落腳於樓盤之大,結果我們的城市正在演變為“樓盤城市”,富於人情味的傳統街巷正在逐步消失。於是,發生在各樓盤與城市之間的“交通戰爭故事”正在傾訴這個時代的汽車游戲方程式。

  大城市在追求城市的“大氣派”,大廣場、大噴泉、大立交、大樓盤、大會展在城市地平線上接二連三爭相顯示大城市門面。可是,在城市生活的細部層面,往返於大街小巷的有軌電車悄悄地消失了,自行車被逼到街角,步行道被臨時停車擠壓得狹窄扭曲,孩子們的兒童游戲場被工地重重包圍,往日洒滿陽光的小院卻被淹沒在鄰近高層建筑的陰影中……

  中國回歸集鎮的時代開始了

  文章說,20世紀80年代初,一部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專著《小的是美好的》影響了全世界“大城市”與“特大城市”的“好大”思維模式,人類需要重新回到“小的天平”,重新衡量“大城市”與“特大城市”帶給我們城市生活的質量!經歷了從工業社會到后工業社會“城市膨脹”的超級城市熱洗禮之后,人們終於開始意識到城市“小的是美好的”。

  近年來,在海外生活與旅行期間,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的大城市開始從理念上和實施細節上回到“小城市時代”。大城市的“小城市時代”意味著重新追尋鄰裡之間的溫馨氛圍,回歸步行者的尊嚴及其動線人性尺度,讓自行車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自由自在地穿行於城市的大街小巷,所有的公共空間都配置人本服務的細部設施及小品,殘疾人可以安全順利地到達城裡的任何目的地……

  中國的城市發展之路留下一些一時難以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大城市覆轍的痕跡,1/4世紀的城市化過程留下了時代輝煌的歷史業績,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不少教訓。對此,切實的科學態度及方法是結合國情從反思到優化:適當抑制以“樓盤城市”一味擴張城市圈的規劃及開發模式,規劃建設好各具功能、各具特色、各具風格的“衛星城”,形成基於完善交通體系的“衛星城市圈”﹔重新倡導並以城市法制法規保障自行車的權益,以自行車的運行尺度(而不是汽車的尺度)規劃與開發城市新區﹔控制城市數量及其規模,注重保護、適當開發並增加集鎮,未來絕大多數中國人並非生活在大城市,而是居住在集鎮﹔在城鎮全面普及無障礙系統規劃設計與設施﹔給高齡者與兒童保留足夠的活動場地……

  在世界城市之林,中國將走出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城市化之路。提供中國城市化程度的主體要素並非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而是遍及中國各個角落的小城市與集鎮。中國回歸集鎮的時代開始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