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5日電/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稅負究竟高不高”再次成為媒體熱議的話題。由於計算方法不同,所站角度各異,不同的人結論迥異。美國《福布斯》雜誌中文版稱我國稅負居全球前列,稅負痛苦指數位列全球第三。國家稅務總局則指出,中國的宏觀稅負僅為19%左右,在全世界處於較低水準。那麼,究竟哪種說法更接近事實呢?
中國證券報刊文指出,《福布斯》雜誌的計算方法,是將各稅種最高邊際稅率加總得出稅負痛苦指數。換句話說,就是在所有稅種中,只取最高值。以個人所得稅為例,我國稅法規定的最高邊際稅率為45%,而實際上只有納稅人月薪超過10萬元時才適用此稅率。這部分人在數量和納稅額上,都只佔總量的極小部分,不能反映中國個人所得稅的總體水準,而《福布斯》雜誌卻以此為計算標準,得出的結論顯然會產生較大偏差。因此,中國稅負痛苦指數位列全球第三的說法並不可信。國家稅務總局的演算法,雖然也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稅負,但按照稅收佔GDP比重得出的宏觀稅負,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客觀的。
令人意外的是,許多媒體和網民卻對稅務總局的說法表示質疑,認為中國的實際稅負很高。理由主要有三:一是中國的社會保障體制並不完善,納稅人並未享受到高福利;二是中國稅收增長速度連續10多年高於GDP增長速度;三是中國還存在大量非稅收費。
文章說,公眾對稅負高低的熱議,反映出中國民眾納稅人意識的增強,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中國的稅負究竟高不高”,必須要更全面地看問題,既不能脫離實際,也不能脫離中國國情,這樣才能得出較準確的結論。
文章分析說,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國家雖然積累了大量社會財富,但要讓13多億人口都享有較高的社會福利,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種情況下,要充分發揮稅收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就只能有重點地使用稅收資金,不能搞平均主義。為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中央財政每年必須拿出大量轉移支付資金用於扶持中西部落後地區的發展。以2006年為例,中央對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就高達9143.55億元。其中,主要用於支農、教科文衛、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就達4411.58億元。此外,國防建設、科技研發、防災減災、國家戰略儲備等事業都需要大量稅收資金的支援,而這些開支雖然也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卻是許多納稅人自身無法感受到的。
而要進一步提高國民福利,國家稅收就必須穩步增長。1994年,中國進行了分稅制改革,目的是加強中央政府對稅收來源的控制,提高地方政府徵稅的積極性。從那時起,中國稅收連年高速增長。這種增長既是得益於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也與稅收基數起點較低以及徵稅手段不斷完善、公民納稅意識不斷提高等因素密切相關。目前,我國稅收佔GDP的比重與世界上多數國家相比仍然較低,因此,稅收增速超過GDP增速,宏觀稅負繼續提高的趨勢既是正常的,也應該保持。
在非稅收費方面,佔比重最高的是土地出讓金和公路收費。據專家估計,2006年中國僅土地出讓收入就超過1萬億元。由於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所以佔非稅收入比重最高的土地出讓金是國家必須收取的。而公路收費也是發展交通事業、收回公路建設成本之必需,這兩者與稅負的高低並沒有直接關係。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在治理行政亂收費方面做出了艱苦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稅費改革也在各領域穩步推進,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預算外收入的比重將逐步降低,民眾的稅費負擔也將逐步減輕。
文章最後指出,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使用好國家稅收則是政府的責任。在稅收問題上,只有公民和政府同心協力,相互監督,稅收的使用效率才會更高,人民的福利才會不斷增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