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伊朗出擊中亞 打響後方保衛戰(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8-31 14:40:18  


伊朗革命衛隊的導彈快艇參加軍演。(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8月31日電/人民日報刊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室主任唐志超的文章稱,近一段時期,美國與伊朗的對抗逐步升級。布什政府在伊朗周邊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加强對伊的圍堵和遏制。而伊朗也針鋒相對,外交活動頻繁。伊總統內賈德日前相繼訪問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阿塞拜疆四國,就是伊朗反擊美國威懾的重大舉措。此次出訪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伊美在中亞的鬥法,是伊朗打響的一場攸關生死的後方“保衛戰”。

  中亞是伊朗的近鄰,和波斯灣一起構成了伊朗外交關注的兩個重心。如果說波斯灣是伊朗的“前院”,那麽中亞以及高加索地區則是“後院”。冷戰時期,伊朗在北部只有蘇聯和阿富汗兩個鄰國,蘇聯被伊朗視爲主要的安全威脅。蘇聯解體後,伊北部出現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諸多獨立國家。由于這些國家與伊朗在民族、宗教、語言、文化和曆史等方面具有諸多天然的聯系,它們的出現不但爲伊朗擴大自身影響提供了機遇,同時,也爲伊朗提供了一道“安全屏障”。爲此,伊朗當年在外交上率先承認了這些國家,積極主動地加强與它們在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上的聯系,幷提供大量援助,參與調解地區爭端,努力將中亞打造爲伊朗穩固的大後方和勢力範圍。

  經過多年苦心經營,伊朗與中亞國家建立了良好而穩定的關系。雙方高層往來頻繁,經貿合作密切,宗教、文化交流活躍,伊朗逐步成爲在中亞地區事務中具有重要發言權的外部力量。但是,“9·11”事件後,中亞的地緣政治圖景發生重大變化,伊朗在中亞開始面臨諸多嚴峻挑戰。在反恐的名義下,美國向一些中亞國家派駐軍隊,幷積極推行“大中亞政策”,策動“顔色革命”。這些行動,使伊朗感受到一些中亞“兄弟”被人拉走的現實威脅。此外,俄羅斯、歐盟以及土耳其、印度等在中亞的政治競爭、能源爭奪日趨激烈,也讓伊朗感受到强大的壓力。最近一段時間,由于伊朗在核問題上拒不讓步,美國全方位加大了對伊朗的圍堵,竭力拉攏一些中亞國家加入反伊同盟,甚至有傳言說,美可能把一些中亞國家當作對伊動武的平台。這就更加深了伊朗的擔憂。

  “前院”波斯灣一直是美國以及其中東盟友的天下,如果“後院”再起火,伊朗便陷于腹背受敵的險境。于是,鞏固“大後方”,改善北部的安全環境,就順理成章地成爲伊朗的當務之急。內賈德不久前的中亞之行,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鞏固和加强與中亞國家的友好關系,擴大以能源和交通爲中心的合作,精心編織一個以伊朗爲中心,連接中亞、東亞、波斯灣甚至歐洲的商業和交通網絡;二是爭取中亞國家在核問題上支持伊朗,游說它們不支持美對伊制裁或參與美可能發動的軍事打擊。

  從訪問成果看,內賈德還算不虛此行。訪問期間,內賈德分別與所訪問國家的領導人舉行了會晤,就雙邊關系以及地區和國際問題進行了討論。在提升雙邊關系,進一步加强地區合作等方面達成了諸多共識,簽署了數十項合作協議。經內賈德游說,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等國領導人均同意年內出席在伊朗舉辦的里海峰會。這些成果對伊朗來說,都是來之不易的外交勝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