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商務部專家:加強合作才符合中美雙方利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03 17:06:14  


  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商務部研究院專家尚岩文近日撰文指出,近來,美國國內不斷傳出各種對中美貿易不利的聲音,如對華髮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國會部分議員提出具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涉華議案等等。而這些舉措,不僅會損害中國的利益,同時也會傷及美國自身的利益。

  據中新網報道,近年來,中美經貿關係發展勢頭良好,到2006年,中美已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在投資和服務業等領域,雙方合作也在快速發展。兩國經貿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互利雙贏的大格局。在這種態勢下,任何針對對方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不僅會損害對方,同時也會傷及自己。

  值得警惕的信號

  最近一個時期,美國國內不斷傳出各種不和諧聲音,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突出表現在:行政部門頻頻對華髮起不公正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國會部分議員屢屢提出具有濃厚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涉華議案,部分新聞報導過分渲染中國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問題。這些動向及其對中美經貿關係的影響,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

  關於反傾銷反補貼問題。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之一,也是對中國實施貿易救濟措施最多的國家。據中方統計,自1980年美國對中國發起首例反傾銷調查以來,已對中國發起120多起反傾銷調查,占全球對華反傾銷調查的16.3%,平均每6例案件中就有1例由美國發起。在採取反傾銷措施時,美國不顧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始終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這種具有明顯歧視性的做法,大大降低了美國對華反傾銷的門檻,客觀上助長了對反傾銷措施的濫用。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在2006年一改其20多年不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實施反補貼的做法,於2006年11月到2007年7月間,相繼對中國的銅版紙、標準鋼管、薄壁矩形鋼管、複合編織袋和非公路用輪胎發起5起反傾銷和反補貼合併調查。今年3月30日,美國商務部對中國銅版紙反補貼案做出初裁,決定徵收10.9%-20.4%的反補貼稅;5月29日,又對中國銅版紙反傾銷案做出初裁,決定繼續使用針對“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做法,以印度為替代國,對中國主要涉案企業徵收23.19%-48.07%的反傾銷稅。

  必須指出,在對中國銅版紙反補貼案初裁中,美商務部無視中國銀行已經完全商業化運作的事實,認定中國所有銀行給予企業的貸款都構成補貼。美方還置一國確定利率的基本條件和實際情況於不顧,機械地選擇了37個發展中國家的貸款利率,經簡單加權平均即作為參考標準,使得中國企業的補貼幅度被人為地大幅提高。美國一方面對中國商品反傾銷調查採取不公正的替代國做法,另一方面又在反補貼法適用性等問題尚未妥善解決的情況下,接二連三地對中國商品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合併調查,不可避免地造成重複徵稅問題,使中國商品受到了雙重歧視和懲罰,顯然有失公正,不僅嚴重傷害中國產業界的利益,同時也損害了美國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利益。

  關於涉華經貿議案問題。截至2007年8月,美國第110屆國會參眾兩院議員已提出30項涉華經貿議案,涉及對華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反補貼調查、食品安全、市場准入、貿易補貼、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標準、中國履行入世承諾及市場經濟地位等問題。僅人民幣匯率問題,就有9項議案涉及。2007年7月26日和8月1日,美國參議院財經委員會和銀行、住房與城市事務委員會先後通過《2007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和《2007年貨幣改革與金融市場准入法》兩項議案,威脅對貨幣匯率存在“根本性偏差”的國家實施反傾銷懲罰性關稅,並放寬對“貨幣操縱”的界定。這些議案明顯針對中國,完全忽視了中國為推進匯率制度改革所做的努力。事實上,中國目前採取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2005年7月至2007年8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升值近10%。一些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也指出,兩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單靠中國調整匯率並不能解決問題。

  有的議案完全置WTO規則於不顧。2007年2月13日和4月22日,美國個別議員分別在參眾兩院提出《取消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待遇議案》,要求回到過去每年審議對華最惠國待遇的做法,這將是歷史的倒退,最終會嚴重損害甚至動搖中美經貿關係的基礎。如果說這些議員們是為了選民的利益,那麼,看看這幾位議員所在州的對華出口資料,很難讓人信服。按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統計,2000-2006年,南卡羅來那州查爾斯頓關區對華出口增幅為180%,俄亥俄州克力夫蘭關區對華出口增幅高達534%。倘若真的取消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待遇,這些州還能有這麼快的對華出口增幅嗎?

  關於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問題。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問題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政府非常重視商品品質安全。至今已制定了商品品質安全法律法規和規章近80部,食品安全衛生國家標準660個。對於出口食品,中國擁有從種養殖源頭、生產加工到出口前檢驗檢疫的一整套管理制度。中國還與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建立了工業品或食品安全合作機制。前不久,中國國務院又出臺了《關於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從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通報的情況看,2004-2006年,美國從中國進口食品的合格率分別為99.0%、99.0%和99.2%。

  對於確有品質問題的商品,中國政府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不回避、不護短,對每起事件都進行了認真深入的調查,並依據有關法律嚴肅處理。譬如,近期美國寵物食品事件涉及的江蘇徐州安營公司和山東濱州富田公司,都受到應有的處罰。因此,不能因為個別中國出口商品出現品質問題,就否認中國商品總體品質,更不能抹殺中國政府為提高商品品質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目前,中國政府在原有管理措施的基礎上,又採取了更加嚴格的監管措施,以防患於未然。從2007年9月1日起,所有經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檢疫合格的出口食品,銷售包裝和運輸包裝上均被要求加施檢驗檢疫標誌;對違規出口企業依法處罰的同時,實施黑名單制度。解決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問題,需要雙方加強合作,共同努力,炒作與渲染絕非解決問題的辦法。

  貿易保護主義是雙刃劍

  歷史是一面鏡子。美國《1930年關稅法案》(《斯姆特-霍利法案》),建立了“美國歷史上最高的普通稅率結構”。這一法案直接引發了各國的貿易報復行動,加劇了美國經濟的大蕭條,從而促使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策,與美國的經濟民族主義和經濟孤立主義決裂,並由此推動了戰後全球貿易自由化。美國正是靠著開放經濟和自由貿易,才有了今日的繁榮。世界許多國家的經驗也都證明了開放帶來的好處。

  如今,5700萬美國人從事與國際貿易有關的工作,在跨國公司工作的美國人工資要比其他美國人高20%。《2007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中舉出例證,單美國實行貿易自由化這一點,就給美國每年帶來約7500億美元、人均2500多美元的收益。

  眾所周知,美國消費者購買中國商品,完全是在自願基礎上的。每個美國人尤其是低收入消費群體都會算一筆賬。根據摩根•斯坦利公司2003年發表的《中國:究竟懲罰誰》的報告,1997年以來,生產從東亞轉移到中國,至少為美國消費者每年節省1000億美元。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幫助美國保持了較低的通脹率,增加了美國消費者總體福利,使美國消費者可以更多地購買其他商品和服務,促進了其他經濟領域的增長,並有利於擴大就業。如果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那就意味著美國消費者不得不為那些不負責任的政治遊戲埋單,美國人民享受到的好處將大大折扣。

  人們不應該忘記,77年前,曾有1028名美國經濟學家反對美國總統簽署保護主義色彩濃厚的《斯姆特-霍利法案》。也許是為了提醒國會山上的那些議員們,今年8月1日,又有1028名經濟學家,聯名在《華爾街日報》刊發了致國會的請願信。他們來自全美50個州,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國家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前國會議員、前財政部長。他們明確反對對中國採取報復性貿易措施,呼籲國會拋棄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企圖。真希望這些議員們能從歷史的對比中獲得感悟,作出正確的選擇。

  貿易保護歷來都是雙刃劍。近期美國國內出現的這些貿易保護主義動向,不由讓人對宣導自由貿易的美國產生了大大的疑問。如果執意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這無異于部分國會議員親手剝奪了美國廣大消費者從中美貿易中獲得的實惠。

  不斷推進互利共贏的經貿關係

  在結構互補的中美經貿關係中,雙方所獲得的利益是基本平衡的。快速發展的中美經貿關係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加快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同時也為美方帶來了更多質優價廉的商品、較低的通脹率、新的就業機會和較高的海外投資回報。

  中國已成為美出口增速最快的市場。按美方統計,過去5年,中美貿易額年均增長23%,美對華出口年均增長24%,是美對全球出口年均增速的3倍多,在短短4 年內由美第9大出口市場一躍成為美第4大出口市場。據美國國會研究部預測,中國在今年底有望成為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大量機電設備、醫療器械、飛機和汽車等。中國購買了628架波音飛機,占中國民航客機總數的60%。波音公司預計,到2025年,中國從全球新購的客貨機達3140架,將為其提供巨大的市場。美國的農場主也在對華貿易中獲益。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大豆和棉花買家,2006年,從美國進口了988萬噸大豆和171萬噸棉花,分別占美國當年兩項產品出口總額的38%和46%,而這種趨勢還將繼續下去。

  美國服務業在對華貿易中獲得好處。摩根•斯坦利的經濟學家估計,美國企業從中國進口產品最終銷售中獲得的純利潤在10%左右,相當於600億-800億美元。2006年美國流通領域僅通過銷售中國服裝和鞋就獲得了700億美元的增值。美國股市中約1萬億美元的市值得益於中美貿易。美國對華服務貿易多年都是順差,2006年對華出口106億美元。

  美國企業對華投資回報豐厚。2006年,在華美資企業利潤總額約100億美元。中國美國商會調查顯示,73%的美資企業在華贏利,60%的美資企業在華利潤增加,37%的美資企業在華利潤率高於其全球利潤率,51%的美資企業將中國列為其未來5年投資首選地。美資企業通過投資還不斷擴大在中國市場的佔有份額,2006年,美資企業在中國國內市場銷售額達800億美元左右。

  牛津經濟學研究所2006年1月發表了一份《中國效應:中美貿易投資關係對美國經濟影響的評估》報告,全面論述了中美經貿合作給美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報告指出,到2010年,中美經貿合作將使美國GDP增速提高0.7%、製造業生產率提高0.3%、物價水準下降0.8%、每個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美元。其間雖會減少美國製造業就業崗位,但分銷、金融等服務業將增加50萬個以上的就業機會,對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將產生積極的拉動作用。

  隨著中美經貿合作規模的不斷擴大,出現一些摩擦是正常的和難免的。必須清醒地看到,中美作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成員,在全球生產網路中,有著各自的分工。中國是世界中低端製造基地,也是增長最快的消費市場;美國有著最大、最成熟的市場,有最先進的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這就決定了中美經貿關係是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如果只想通過貿易保護主義來傷人利己,其結果只能事與願違。因此,擴大合作,加強磋商,妥善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把蛋糕不斷做大,才真正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