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胡忠信:美國已對“入聯公投”顯得急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06 09:47:36  


  中評社香港9月6日電/《文匯報》今天刊登台灣政治評論員胡忠信的文章指出,由陳水扁所推動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不但已成為台灣內部的選舉議題,也成為兩岸關係的最敏感神經問題,更成為美國必須面對與化解的國際政治問題,九月六日小布什與胡錦濤即將在APEC會面之前,兩位美國決策官員發表對“入聯公投”的談話,顯示美方的急迫性與務實手段。 

  一是美國副國務卿內格羅蓬達主動透過香港鳳凰衛視發表談話,公開反對“入聯公投”,直言這是一個錯誤,視為片面改變台灣現狀,是朝宣布“台灣獨立”的一步。上述談話已夠震撼,顯示美方外交決策者的直截了當態度,對台灣方面的“入聯公投”已不滿到極點。 

  二是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韋德寧表示,台灣或“中華民國”都在國際社會並不是國家,而且“中華民國”多年來都是一項未解決的議題。韋德寧比內格羅蓬達更加露骨,不但雙雙否定了台灣或“中華民國”的“國家性格”,甚至提出“中華民國”“地位未定”的歷史議題,徹底封殺了以台灣或“中華民國”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可能性。 

  美國高調抨擊“入聯公投” 

  文章指出,兩位重量級的美國官員如此重砲般宣示,背後當然有來自北京當局的壓力,然而美方如此理性且冷血地做出上述宣示,是一九七九年台美斷交來罕見,而且是衝著台灣官方與民意而來,背後顯示台美官方關係已盪到了新低,中美兩國事實上是在聯合處理“台海危機”。經過了上述兩次宣示,台灣日據時代小說家吳濁流所描述的“亞細亞孤兒”又出現了,問題的嚴重性不容低估。 

  陳水扁八月下旬赴中美洲訪問,過境美國阿拉斯加倍受美方冷落,美方以此形式發出要求陳水扁撤掉“入聯公投”的訊息。陳水扁回台以後,態度未見軟化,誓言將“入聯公投”推動到底,擺出“反美抗中”姿態。民進黨上下也敵愾同仇,不但加強公投連署,並宣布九月十五日將舉行五十萬群眾遊行,絕不向美方示弱。 

  在國民黨方面,馬英九也發表聲明向美國抗議,國民黨黨中央宣示不撤掉“返聯公投”,九月十五日也跟進將舉行大規模群眾遊行。面對美方壓力,國民黨也鐵了心,如同“撞車遊戲”,國民黨只有飆車到底,此時退讓只是便宜了民進黨。在“選舉不能輸”以及“愛台灣”的雙重壓力下,台灣朝野兩黨反而故意忽視了美方的警告訊息。 

  台灣民意如此高漲,並不表示就沒有人理性、務實面對。民進黨的呂秀蓮以及國民黨的胡志強都發表“事態嚴重”的回應,呂秀蓮可以獲得國內外情資,胡志強擔任過外交部長,他們沒有選舉的考量與壓力,當然會有如此回應。但是正如古今中外的談判慣例,誰示弱就會成為“獵巫”對象,馬英九、謝長廷都不願正面回應,雙方只能加速飆車下去。 

  形勢如老虎,領導人駕御形勢如同騎老虎,駕御不了就跌下虎背被老虎吞噬,這就是陳水扁目前的窘境。陳水扁推動“入聯公投”,一是要掌握政治議題主導權,對謝長廷下指導棋,保持“五日京兆”的影響力;二是保持在民進黨“台獨”基本教義派的聲望與影響,刻意轉移焦點,用“搖擺狗”方式聚焦於“入聯公投”議題,防止自己權力提早崩盤。 

  製造“台海危機”轉移焦點 

  文章表示,陳水扁的憂慮是有跡可尋,高雄市長陳菊的“當選無效”官司被判敗訴,陳幸妤告胡忠信的誹謗官司被判敗訴,吳淑珍涉案的“國務機要費”官司在吳氏多次缺席下,很快就要宣判,馬英九的市長特別費官司被判一審無罪,上述發展都出乎陳水扁的期盼,陳水扁甚至說出“自身難保”的談話,脫口說出司法界七、八成以上是泛藍;對於“吳淑珍一審有罪就下台”的承諾,陳水扁也“考慮”不再信守,陳水扁內心焦慮與恐懼由此可見一斑。 

  有比製造台海危機更可轉移焦點嗎?“入聯公投”正是製造“台海危機”的最有效途徑。未來七個月有立委與總統選舉,台灣又進入了政治熱季,“入聯公投”與之綁在一起,熱度可一再加溫,美國與中國強力反應,無異火上加油,更可激起民進黨支持者的熱情,陳水扁就可順水推舟持續設定議題的能量。陳水扁“打死不退”的理由正在於此。 

  小布什與胡錦濤的高峰會,是下一個觀察點。相對於美方官員對陳水扁的冷落與重批,小布什說他與胡錦濤之間的關係是“溫暖而誠摯”“我喜歡他,我喜歡和他談話,他是個聰明人”。九月六日的布胡會,如果小布什發表對台灣方面更重的批判性談話,或者下一步是實質性地懲罰性措施,陳水扁是否能力抗到底,或者只是愈陷愈深而不知進退,更是值得關注的指標。 

  文章認為,陳水扁曾提出“一邊一國”,最後台美雙方是以“誤會一場”加以化解;二○○四年的防禦性公投,則是以“飛彈公投”矇混過關。二○○七年提出的“入聯公投”,由於國民黨已不願扮演“煞車皮”,北京視之為“實質法理台獨”,美國壓力如排山倒海而來。形勢已逼使陳水扁必須自己去面對,但他又不可能對內示弱而撤案,形勢因此日趨複雜。美國下一步怎麼出手?北京是否由靜而動出面施壓表態?台灣民意又如何面對內外形勢演變?上述三個力量交融才會使陳水扁態度轉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