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七年磨一劍 中國大飛機項目振翅起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10 16:46:34  


中國ARJ21新型渦扇支綫飛機模型。
  日前,中國第一架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型支綫飛機ARJ21,正式開通官方征名網站,將以5萬元獎金向社會公衆征集中文名字。中航商用飛機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榮懷同時宣布,ARJ21將于12月底總裝下綫。
  
  七年磨一劍
  
  ARJ21是70至100座級,以渦扇發動機爲動力,航程爲2000海里的中、短航程噴氣支綫飛機。與國外支綫飛機相比,ARJ21在航綫適用性、舒適性和使用經濟性方面都更具優勢,也更能適應中國西部地區的複雜地形和高原高溫等特殊環境。
  
  據悉,ARJ21從正式對外宣布研制至今已走過七年時間,先後經曆了漫長而艱苦的籌備、預發展、詳細設計、全面總裝和試驗階段。今年6月28日,ARJ21全機對接儀式的舉行,標志著其研制生産取得突破性進展。
  
  目前ARJ21已獲上海航空公司、山東航空公司、厦門航空公司、深圳金融租賃公司、上海電氣租賃公司等5家公司的71架訂單。按照計劃,首架ARJ21將在2009年第3季度交付使用。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民用航空業特別是支綫航空市場繁榮期即將到來,順應這一市場機遇的ARJ21,將成爲航空公司盈利的利器。
  
  ARJ21是我國目前惟一正在研制的民用新支綫飛機,該項目由2002年成立的中航商用飛機有限公司負責運作。爲形成一個成熟有競爭力的産業,ARJ21項目按照國際標准和市場運作機制在舊體制內進行了新的體制探索,ARJ21項目的承擔者中航商飛被賦予了進行體制創新、建立新型自主企業的任務。中航商用是按股份制公司的方式組建的,現有10多個股東,除了一個小股東屬于中航二集團外,其他股東都屬于中航一集團。
  
  目前業內已經把ARJ21看成是我國民用大型飛機的“影子工程”,它的體制改革的成功與否將對大飛機的體制改革起到關鍵性的影響。
  
  大飛機項目振翅起飛
  
  中國人坐上自己制造的ARJ21支綫客機的時間進入倒計時,這意味著國務院已經正式立項的大飛機項目即將振翅起飛。2007年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批准:我國大型飛機研制重大科技專項(簡稱大飛機項目)正式立項。所謂的大型飛機,是指起飛總重量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包括軍用、民用大型運輸機,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幹綫客機。而我國通常把100座作爲“支綫飛機”和“幹綫飛機”的分水嶺。
  
  擁有“自己的民用飛機”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中國航空運輸總周轉量目前已居全球第二,是當之無愧的航空大國,但放眼中國航綫,却基本都是進口飛機。國防科工委系統三司龔海平副處長說:“中國不能永遠停留在賣8億條褲子賺架飛機的階段。”中航商用副總經理陳進表示,ARJ21機型的研制成功,填補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空白,幷將在中國未來航空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成爲中國從“航空大國”邁向“航空强國”的新起點。
  
  航空工業是戰略性高科技産業,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工業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大型飛機更是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是大國必爭之地。目前,世界上可造戰鬥機的國家有十幾個,而可制造民用飛機的國家只有五六個,而能生産大型客機的只有美國、歐洲、俄羅斯,大型客機商業成功幷形成産業的只有美國和歐洲。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正在實現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戰略的轉變。從國家競爭優勢戰略的觀點上看,國家决策上大飛機項目恰恰是爲了提升民用飛機這一關鍵産業的技術創新,獲取國家競爭優勢,從而提升整個國家的産業結構。
  
  “自主研發”才是硬道理
  
  我國民用航空工業曾經走過一條曲折之路。我國的民用飛機研制開始于上世紀60年代,起步幷不算晚。美國波音公司波音707飛機于1957年首飛,歐洲空客A300于1972年首飛,而我國的第一架支綫飛機——“運七”于1970年首飛成功,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噴氣客機“運十”早在1980年9月就飛上藍天。然而,從80年代以後我國開始放弃了原先“自主研發”的戰略,開始致力于國際合作和“國産化”策略。1985年我國開始與美國麥道公司合作組裝MD-82飛機。當時一些人認爲,我國搞幹綫飛機可“以市場作籌碼”,借助國際合作進行國有化、進而形成自己研制大飛機的能力。
  
  從1987年起,我國開始尋求支持我國搞國産化的國外飛機制造商。然而,直到1993年,越來越多的人才認識到,合作中再怎麽提高外國飛機的國産化率,我們也不可能取得飛機的總體設計權和知識産權。實際上麥道系列飛機的設計、工程控制、質量保證、生産工藝、試飛要求、適航,直到飛機的售後服務,均在麥道公司的控制下。麥道公司的目的只是要打開中國市場。
  
  提起這段往事,上海飛機制造廠的一位負責人感觸很深。他說:“當時麥道公司運來了幾十噸資料,我們是學到了其中的工藝標准,但是無法了解其核心技術。以機翼爲例,在轉包生産中我們能按照國外提供的技術圖紙造出一個機翼,但是完全由我們來設計制造就不行,其中的原因就是核心的設計學不到。”
  
  因此,“中國的大飛機一定要走以我爲主的自主創新道路”這一共識,是我國航空界用20多年的教訓換來的,甚至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共識。(來源:《世界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