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華澳報:台灣意識與台獨意識的內在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18 10:21:00  


  中評社香港9月18日電/澳門《新華澳報》今天刊登評論文章指出,第二屆“北京台研論壇”的主題是“台灣政局發展與兩岸關係”,共分十四個子題,其中有一道子題是“台灣意識與台獨意識剖析”。在大會收到的四十多篇論文中,有八篇是論述這個子題,可見有關“台灣意識”的議題,已引起了海峽兩岸四地學者專家的高度關注。 

  文書說,甚麼是“台灣意識”?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講師孫兆慧在其論文中指出,“台灣意識”的內涵根據其所含政治成份的程度可分為兩個層次:其一鄉土意識。在台灣生長、生活的人,對自己的母社會產生一種依戀之情,進而在意識上要求“認同台灣,關懷社會”。其二為現實意識。大多數中產階級雖然贊成溫和的政治改革,但他們又都害怕暴力會摧毀他們多年來的努力成果。因而他們在兩岸問題上,一方面反對“台獨”,反對割裂台灣與大陸的聯繫,因為他們知道“台獨”行徑只會摧毀他們多年來的努力成果,更深知台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大陸;另一方面又存在恐共心理,害怕統一對他們不利,失去現有的利益,所以不主張立即統一,偏向贊成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這種現實意識具有動搖性的特點,既可被“台獨”利用,也能被中國意識撫慰。 

  “台灣意識”是在外來壓迫下產生和不斷強化的,並具有濃厚的鄉土觀念和地域認同感。他們要求當家作主,決定自身命運,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下,這種要求很容易被混同為尋求獨立的政治訴求。 

  因此,“台灣意識”是“台獨意識”的心理基礎,但兩者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台灣意識”是“中國意識”在台灣的具體表現,它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份;而“台獨意識”則作為“台獨”分子實現其政治目的鬥爭工具,是與“中國意識”相對抗的一種意識形態,以分裂中華民族為基本內容。為增強欺騙性,“台獨”勢力利用“台灣意識”在台灣社會具有深厚基礎、但缺乏清晰界定的現狀,在“台灣意識”中灌輸了“台灣獨立”的政治內容,企圖以“台灣意識”異化“台灣意識”。 

  文章指出,台灣時事評論家蘭萱則另有一番見解。她認為,“台灣意識”其實是一個含混籠統、從未經過嚴謹地定義的名詞。隨著台灣經歷不同的統治階段,有著不同的內涵;在社會認知上,也依學術、藝文、政治、普羅大眾……的社經背景、生活經驗迴異,出現不盡相同的理解和詮釋。而“台獨意識”,則是“建國”為目標,以“住民自決”為手段。“台獨意識”是在滔滔江河的“台灣意識”中,思想激進、具政治目的的一條支流。“台灣意識”不必然導致“台獨意識”,就如同在大自然的一片土壤中不會只長出一種花朵。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台灣文史研究所講師兼副所長宋淑玉則指出,雖然兩岸交流日益向廣度、深度發展,但當今的“台灣意識”主流的基礎卻不再是“中國意識”。其原因,首先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悲情意識被“台獨”分子利用來強化台灣本土意識。其次是兩岸長期的隔離,台灣人對祖國大陸由陌生、疏離到排斥對立。其三是台灣青年人的“中國意識”與中華民族感情淡漠。近年來“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台灣中非常流行,致使不少台灣青年在祖國統一問題上,甚至有不管甚麼“國”,只要對我有利就行,只要有自由就行。受“台獨”勢力所宣揚的大陸如何貧窮,如何沒有人權的影響,自然使抱有功利主義思想的台灣青年不願台灣統一在一個中國之下。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前任所長李家泉則認為,目前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台灣情結”。在有些台灣同胞看來,清朝政府出賣台灣,國民黨政府壓迫台灣,從而產生一種厭惡感和唾棄感,要求重建一個與中國大陸互不隸屬的台灣政權。但與此相反,在眾多大陸同胞看來,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部份,絕不能把歷史上清朝政治和國民黨政府之所作所為,與中國大陸人民混為一談。 

  北京台灣經濟研究會副理事長李鑒指出,在台灣政客的操弄下,“台灣意識”由台灣住民純樸的與生俱來的愛鄉愛土的情感意識,逐漸演變成了廉價的政治標籤並淪為選舉政爭的工具,甚至成為當代“台獨意識”的護身符。因此,“台灣意識”在當代台灣政治領域是個言偽而辯的假命題。而以所謂“愛台灣”為核心的“台灣意識”,已逐漸演變成為當前島內藍綠政治勢力之間最大的政治公約數,也成為未來消彌台灣島內族群矛盾、化解統獨之爭、安定台灣社會的唯一可行途徑。這是“台灣意識”的積極因素。但在這種形勢之下,“台灣意識”可能將會以島內政爭的工具,再逐漸演變為與大陸分庭抗禮、和平對抗統一的“台灣生命共同體意識”,意圖與“中國意識”對抗或平行。這是“台灣意識”的消極因素。為了爭取台灣地區的領導權,藍綠政黨都在爭取“愛台灣”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祖國大陸以後所面對的可能不僅僅是台灣執政或在野的政黨,還有以“愛台灣”為核心的支撐它們政治路線的“台灣生命共同體”意識。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台灣意識”等同於“台獨意識”或將其與“中國意識”相排斥,而應設法將“台灣意識”包容在“中國意識”之中,將“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相連接,以善意、善言和善行來化解台灣人民的敵意或疑慮,為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