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環球》雜誌:福田康夫能否拯救日本自民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26 16:24:00  


  中評社香港9月26日電/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9月23日下午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以330票的絕對優勢獲勝,當選自民黨第22任總裁。自民黨總裁任期為3年,可以連任兩屆。

  福田1936年7月16日生於群馬縣高崎市,1959年3月畢業于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專業。曾任官房長官,後因被曝數年未交納養老保險金問題而辭職。福田康夫性格溫和,在政策方面以穩健著稱。

  《環球》雜誌指出,在選舉塵埃落定後,人們關心的是,在經歷參議院選舉慘敗和安倍突然辭職的失態後,自民黨能否重整旗鼓?福田眾望所歸的背後邏輯何在?福田能否拯救受到挑戰的自民黨?


派閥與舉黨一致

  在安倍晉三9月12日閃電宣佈辭職後,偌大的自民黨內,389名國會議員中,只有兩人出馬競選總裁。一位是67歲的現任幹事長麻生太郎,一位是71歲的前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

  “選戰一開始,就已經結束。”——這是麻生太郎的原話。在福田康夫14日正式宣佈參選時,他已獲得自民黨內除麻生派的各大派閥支援,當選幾成定局。

  人們應該還記得日本政治中心永田町在安倍黯然離去後那段傳言滿天飛的日子,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便是“麻生政變”的流言。《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清水真人在文章中指出,“麻生政變說”實際上是自民黨內權力鬥爭再度熾熱、派閥政治重新發力的產物。

  實際上,在23日的投票中,麻生雖然失利,但他獲得的選票數量卻超過了預期,這也似乎預示著久違的“派閥”兩字今後將重新成為媒體關於自民黨報道的熱門詞彙。

  派閥是自民黨的符號之一,自自民黨誕生之日起,派閥就是觀察自民黨乃至日本政治的關鍵詞。幾乎可以說,自1955年以來,每一屆日本首相和內閣的誕生背後,都有派閥之手在左右形勢。如田中角榮,在因醜聞下臺後,憑藉其控制的當時自民黨最大派閥田中派,仍然穩當“影子將軍”,主導日本政壇。

  小泉純一郎2001年上臺來,打出“破壞自民黨”的旗號,目標就是打破派閥對議員和黨務政務的控制。小泉的策略是挾超高民意擠壓派閥的活動空間,並通過改變議員候選人產生方式,加強自民黨執行層的權力,削弱派閥對議員的控制。

  但在這次總裁選舉中,派閥政治卻有了死灰複燃的跡象。麻生指責這些動向是“舊自民黨派閥政治的復活”,福田則辯稱,他與那些派閥在政見上達成共識。自民黨內則有聲音說,這是“舉黨一致”,以應付危機。

  這種“舉黨一致”的做法似乎是去年9月安倍當選總裁一幕的重演。當時,有意競逐的麻生太郎、谷垣禎一、福田康夫和安倍晉三合稱“麻垣康三”。但在福田宣佈退出後,自民黨各派閥紛紛向安倍伸出橄欖枝,形成一邊倒的局面,使安倍輕鬆當選。

  但有觀察人士指出,此次“舉黨一致”不同於一年前的“舉黨一致”。當年,許多表面支援安倍的勢力只是懾於安倍在民調中的高支援率,以免遭到2005年“造反議員”那樣的下場。當年,時任首相小泉純一郎以黨內有反對郵政改革的勢力為由,解散眾議院,並把那些反對議員驅逐出黨。

  而這次圍繞福田的“舉黨一致”,更多的是自民黨各派閥出於黨的危機感,把拯救自民黨的籌碼押在代表穩健路線的福田一邊,而不是與安倍路線相倣的麻生身上。


最新民調為這一“自救”的背後原因做出了更好的詮釋。

  《朝日新聞》16日公佈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在“誰更適合出任新首相”的設問中,福田的支援率為53%,遠高於麻生的21%。而在“那種類型的新首相更好”的提問中,選擇“協調型”的佔62%,選擇“決斷型”的為31%。在傾向福田出任首相的受訪者中,高達71%看重下任首相的“協調能力”。

  有過1289天內閣官房長官履歷的福田,其被一致公認的長處就是“知人善任,長於協調”,而這正是自民黨在近期屢遭挫折後最需要的。 


被打斷的“偶像政治”時代

  參院選舉慘敗和安倍下臺至少暴露出自民黨的兩大漏洞。

  一是以小泉、安倍為代表的“偶像政治”的終結。小泉的高人氣使自民黨在2005年的眾議院選舉中大獲全勝,從而為安倍的上臺埋下伏筆,以致當時沒有人敢公開質疑安倍的執政經驗和領導能力。

  二是以小泉-安倍路線為代表的施政重點與民眾需要出現偏差。小泉推行一系列有“平成維新”之稱的改革時,正是日本經濟經歷十年低迷,民眾對日本國家的未來產生迷茫的時期。長期經濟不振使日本社會陷入集體迷茫,亟需一名強有力的領導者重新振作民族信心,小泉以強烈的個性色彩,富有煽動力的語言技巧,以及用人、施政方面的獨特舉措,使公眾產生強烈的寄託感。

  然而,到小泉政權後期,小泉改革帶來的貧富差距加大、農村凋敝等弊端開始呈現。民眾開始從“人氣”轉向“政策”。繼承者安倍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囿于自己的“修憲”等政治抱負,安倍並沒有採取實際措施,來緩和地方民眾的怨氣。而在安倍的人氣下,自民黨對小泉-安倍路線的非議僅限于在私下發發牢騷,卻無法去推動改變。安倍政權期間曝出的養老金問題、內閣成員醜聞,實際上使那些民怨得到了一個充分的宣泄渠道。

  7月29日的參議院選舉結果明確顯示,日本選民開始厭倦那種“人氣戰術”。安倍不僅沒有成為自民黨選舉的“顏面”,還因領導能力的欠缺成為敗選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參議院選舉結束後,自民黨成立調查小組,研究失敗原因。報告對安倍倡議的“美麗的國家”、“脫離戰後體制”等口號提出疑義,認為“政策的優先次序與民意不一致,結果被以‘生活第一’為口號的在野黨宣傳活動奪去了主導權”。

  此外,報告指出,“出於城鄉間差距和被拋棄感,地方上出現了可稱得上‘叛亂’的激烈反彈”。

  眾所週知,自民黨自成立以來,其最堅實的票田就集中在以農村為主的地方。但在這次選舉中,最大反對黨民主黨黨首小澤一郎採取的戰術恰恰是從農村著手。在安倍高調呼喊“美麗國家”的時候,小澤一村一鎮地在地方調研、遊說,並針對農民、農村提出增加補助金等實利政策,從而動搖了自民黨的基礎支援層。

  因此,自民黨的報告建議,要復興自民黨,必須提出解決地方問題的政策、重新集結保守力量並尋求新支援階層。

  這說明,在參院選敗後,自民黨開始調整方向。這一背景有利於理解,為什麼麻生得不到足夠的支援。麻生被認為沿襲小泉-安倍的基本路線。而福田在競選綱領中提出了“安心與希望”的口號,實際上重新把視角對準農村等基層選民。難怪小澤一郎譏諷說,福田“抄襲”了民主黨的口號。

  民調結果也讓自民黨明確了自己的方向。《朝日新聞》的調查顯示,選民最關心的4個問題,依次是養老金、貧富差距、財政調整和外交安保。在關心貧富差距的受訪者中,支援福田的為57%,支援麻生的只有17%。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在民眾眼中,福田更能代表自民黨,成為政策改變的象徵。 


日本兩大黨派的政策傾向

  自民黨是傳統保守政黨,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勢力較強。該黨主張立足民主政治理念,維護自由經濟體制,修改憲法,堅持日美安保體制,增強自主防衛力量。對外政策方面強調以日美關係為基軸,積極參與構築冷戰後的國際新秩序。

  福田一貫主張“與南韓和中國的爭鬥沒有任何好處”。福田在擔任小泉內閣官房長官的時候,曾經主張設立有識者懇談會,以商討建立另外的追悼設施替代靖國神社,並於2002年提交了“有必要建立國立的非宗教紀念設施”的報告書。在北韓政策上,福田與安倍相比更重視掌握“對話與施壓”之間的平衡。

  而民主黨則是代表市民工薪階層利益的溫和保守型政黨,其主要支援基礎是工會組織。該黨主張超越“市場萬能主義”和“社會福利至上主義”二者的對立,在“市民、市場、地方”的基礎上建立分權社會。主張維持現行日本憲法的基本精神,同時對憲法中與現實情況不符的問題進行討論。主張堅持專守防衛,保持為行使個別自衛權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實力;不行使集體自衛權;遵守無核三原則。

  民主黨的主要口號是“生活維新”,意在提高生活水準,縮小階層差距。他們提出要在社會保障、就業等領域建立“日本式的保護網”。但對於“要平等還是要競爭”的問題,小澤認為,將美國式偏重市場主義、自由主義的做法,與日本式側重平等、穩定的體系完美結合起來才是最理想的。

  在外交方面,小澤認為日本外交的問題在於沒有鮮明的自我主張,應該在國際社會中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成為有一席之地的“普通的國家”。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