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華網文章:讓百姓從科學發展中獲得實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27 11:24:19  


9月6日,遷建在湖北秭歸新縣城鳳凰山的三峽古建築與三峽大壩交相輝映。
  中評社香港9月27日電/《新華網》今天刊登文章說,“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今年6月2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上的重要講話,又全面、準確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 的深刻內涵,使人們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準。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闊。 

  科學發展是時代的要求 

  文章表示,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努力,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長,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始終保持著蓬勃的生機。 

  但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長期積累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如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帶來了沉重的能源資源壓力,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長而忽視了安全生產,城鄉發展的差距不斷擴大等等。 

  新的世紀,需要新的思想;新的階段,需要新的理論指導。總結了20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統籌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經濟結構得到改善,自主創新取得新進展,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持續提高。 

  2007年8月15日,隨著一陣巨大的爆炸聲,貴州省清鎮電廠兩台小火電機組的煙囪被炸掉。作為節能減排的一項重要任務,今年上半年我國關停了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火電機組156臺,裝機容量551萬千瓦。經測算,這些小火電機組關停後,每年可節約原煤約847萬噸,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大大減少。 

  為了解決國內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繼我國實施沿海開放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後,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又先後開始實施振興東北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 

  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黨中央、國務院推出一系列舉措,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最近一段時期,國家連續出臺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並建立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徹底扭轉一些地方單純追求GDP增長,而不顧環境保護的做法。 

  中央和國務院機關,努力建設節約型機關,帶頭節能減排。最近幾年,從中央和國務院機關到各部委嚴格執行夏季空調溫度不得低於26攝氏度的規定。今年6月12日,全國第19個節能宣傳週期間,中央國家機關都參與了能源緊缺體驗活動。 

  長期跟蹤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的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對記者說,黨中央和國務院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使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發展,避免了前些年曾經出現過的大起大落。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11.5%,呈現出快速增長持續時間長、波動小的特點。這一增速延續了過去4年10%或略高於10%的增長勢頭,繼續處在快速上升通道。 

  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文章指出,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各部門、各地區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時,重視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採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積極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動了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介紹,從今年開始,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面推進,進一步普及和鞏固了義務教育。 

  從2007年春季學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了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併為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費。上半年中央財政專項資金120.5億元已經下撥,改革惠及近1.5億農村中小學生。 

  為了加強農民工子女入學及留守兒童教育,貫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有關部門強化政府責任,落實農民工子女進入城市公辦學校就學政策,減輕了農民工的負擔。 

  為了促進教育公平,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不斷健全助學政策體系,完善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建立了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制度,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獎、貸、助、補、減”有機結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將達到154億元。 

  為了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有關部門完善醫療保障體系。今年國家還安排27億元專項建設資金,繼續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村衛生服務網路,改善農村基本衛生服務條件。 

  截至目前,全國98%的地級以上城市、93%的市轄區和一半以上的縣級市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以社區衛生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框架逐步形成。 

  近年來,國家努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關部門啟動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試點,實施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和“農民書屋”工程。全國已基本建立起以縣為中心、鄉鎮為基礎、面向農民的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 

  國家自然文化遺產保護繼續得到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開工建設,國家圖書館二期、中國美術館二期和國家話劇院劇場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按計劃有序推進。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加快發展,特別是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較快,從業人員已經是傳統文化產業的兩倍。文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文化產品“走出去”初見成效。廣播影視產業繼續繁榮發展,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超過1300萬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人說,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解決民生問題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正在得到有效貫徹落實,從而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使和諧社會建設邁出了新步伐。 

  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百姓得到的實惠不斷增多,人民群眾正在共用發展的成果。 

  據《左傳》記載,西元前594年,春秋時期的魯國實行“初稅畝’,成為我國徵收農業稅的最早記載。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取消實行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農業稅。全面取消“農業三稅”後,9億農民每年減輕負擔約1250億元。 

  為了解決廣大農村居民的購物難,商務部2004年推出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把城裏人熟悉的連鎖超市開到農村。實施兩年多來,中央財政投資7.5億元,帶動地方和企業投資約117億元。 

  截至2006年底,全國已有2287家流通企業在1817個縣市進行試點,累計建設連鎖化農家店超過16萬個,覆蓋了全國63%的縣市,擴大了農村消費近600億元,1.4億農民直接受益。 

  今年年初,甘肅省皋蘭縣西岔鎮西岔村55歲的村民巴懷忠高興地對前來採訪的記者說,家門口就有好幾家超市,今年不出村就能把年貨辦全。 

  今年中央財政擬用於“三農”的各項支出共達3917億元,比2006年增加520億元。同時還安排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30億元。數千億元的支農惠農財稅支援,直接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增加了農民收入。 

  在城市,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工作有序進行。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019.27億元,比2006年增長13.9%。 

  為了促進企業提高普通職工工資水準,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2006年全國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調整了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頒布實施了小時工資最低標準。政府對工資的調控,對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國家統計局綜合司司長李曉超告訴記者,扣除價格因素,2006年農民收入實際增長7.4%,增幅連續3年在6%以上,是1985年以來的第一次。 

  文章說,隨著就業增加以及其他各項政策的共同作用,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明顯加快。今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2%,增幅高於上年同期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人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3%,增速高於上年同期1.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人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長態勢。 

  今年8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介紹了即將在全國實施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這一制度將覆蓋2億非從業城鎮居民。 

  據發展改革委提供的數字,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已經有6.85億人,達到農民總數的85.70%,提前完成了全年政府工作目標。胡曉義指出,“隨著這項制度的建立,以及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的普及和完善,到‘十一五’末期,覆蓋我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將基本形成。” 

  隨著《國務院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和《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的頒布,醫療、住房、低保三大民生舉措密集推出,充分展示了中央政府以人為本,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指導思想,而這恰恰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當前及今後十幾年,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雙加速時期。要讓人民群眾從科學發展中獲得更多的實惠,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目標,不斷深化各項改革,進一步釋放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確保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