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解放軍專家:俄美發展巨型炸彈可能是個錯誤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28 14:52:36  


美國GBU-43B巨型炸彈被稱爲炸彈之母。
  9月12日,俄羅斯媒體報道,俄軍方成功試爆了當今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常規炸彈——“炸彈之父”。隨後,美國媒體又報道,美國已擁有一種超級常規炸彈,比俄不久前宣布成功空投的“炸彈之父”威力更大。短短幾天之內,關于巨型炸彈的消息震動了各國軍界。“炸彈之父”的威力何在?巨型炸彈在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記者專訪了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趙繼臣教授。

  問:趙教授,對于“巨型炸彈”,很多人還不太了解。您能爲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種炸彈嗎?它與別的炸彈到底有什麽不同?

  答:9月11日,俄羅斯武裝力量副總參謀長亞曆山大·魯克申上將在當地電視新聞節目中宣布:“俄已研制成功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常規真空炸彈”,幷播放了這種真空炸彈用戰略轟炸機投放試驗的錄像片段。魯克申宣稱,“其威力可與核彈相媲美”,俄軍事技術人員將這次研制成功的真空炸彈稱爲“炸彈之父”。

  實際上,常規真空炸彈俗稱“溫壓彈”,是常規彈藥的一種。其實美軍早就有類似的真空炸彈,被稱爲“巨型炸彈”,去年美軍又研制實驗成功了“炸彈之母”。

  巨型真空炸彈是一種常規航空武器,它的使用方式一般是用飛機從空中投放,作用機理是:飛機在高空將炸彈投放後,炸彈在空中一定的高度被引爆,高爆炸藥被釋放到空氣中;而後再次引發有氧爆炸和有氧燃燒,從而産生高壓沖擊波、高熱能和無氧區,以摧毀武器裝備、建築物,幷導致生物窒息死亡。這種巨型真空炸彈主要用于打擊戰場上的面狀目標和集群目標,比如敵機場、兵營、軍事基地和森林地帶內的有生力量等。

  傳統炸彈的殺傷機理是通過炸彈爆炸後彈片飛射對目標造成破壞和殺傷,有效殺傷半徑一般不超過100米;而巨型真空炸彈主要靠爆炸後産生的沖擊波和超高壓、高溫來摧毀和殺傷目標,有效殺傷半徑可以達到數百米。因此,巨型炸彈的殺傷範圍和破壞威力是傳統炸彈不能比擬的。

  問:各國從什麽時候開始研究這種巨型炸彈的?它對于現代戰爭的意義在哪里?

  答:人們從什麽時候開始研究這種巨型炸彈沒有確切的記錄。但人類研究巨型炮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造的“炮王——多拉火炮”使用的巨型炮彈重達7噸,它在德軍東征蘇聯和波蘭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炮彈增大,殺傷破壞力自然增大,這已被戰爭實踐所證明。我想航空炸彈的研制由小到大,同樣受這一因素的影響。

  巨型炸彈的研制背景和動因,可能與核武器使用的局限性有關。論威力,核彈藥的威力要比常規彈藥的威力大得多,但由于受到多種限制,戰後一直沒有被用于實戰。爲了既能實現對敵人實施大規模殺傷和破壞的目的,又不致于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國際法的制裁,“巨型炸彈”是一種“合適”的手段。魯克申上將所說的俄羅斯擁有這種炸彈“沒有違反俄羅斯簽署的任何軍事協議”就道明了這一點。

  問:在曾經發生過的戰爭中,各國有沒有使用過這種巨型炸彈?打擊效果如何?

  答:據有關資料介紹,美軍在越南戰爭期間就曾經使用過類似的真空炸彈,主要用于殺傷地面武裝人員,引爆地雷,清除地面威脅,爲美軍直升機安全著陸創造條件。

  阿富汗戰爭中,美軍曾使用過BLU-82巨型炸彈,這種炸彈重6800多公斤,用C-130運輸機投放,“能將方圓550米的物體化爲灰燼”。

  問:有武器專家表示,各國研制的“巨型炸彈”,由于數量有限,它的宣傳意義遠遠高于實戰價值。您是否同意這種說法?

  答:我基本同意這一說法。正像有關媒體報道的那樣,使用“炸彈之父”打擊恐怖主義是“不現實的”。因爲恐怖分子的活動是隱蔽、分散和不確定的,有的甚至混迹于鬧市區,所以,“巨型炸彈”很難派上用場。即使在未來戰爭中能派上用場,其使用的機會也不會很多,這是由信息化戰場的特點决定的。因此,它的宣傳意義遠遠大于實用意義,威懾意義要大于實戰意義。

  俄羅斯今年8月剛剛恢複了中斷15年的遠程戰略轟炸機例行戰鬥值班飛行,9月11日就使用圖—160型戰略轟炸機投放“炸彈之父”試驗,這决不會是一種巧合;俄羅斯將超級炸彈比作“炸彈之父”,與美國去年試驗的“炸彈之母”如此對稱,不能說沒有內在的意義。但願他們之間不要把“父”“母”之爭演變爲新一輪軍備競賽。

  問:您認爲,制造出殺傷力越來越大的“巨型炸彈”,是不是武器發展的一個趨勢?

  答:“巨型炸彈”的主要作用在于摧毀和殺傷面狀目標和集群目標。而未來信息化戰場更加强調精確打擊和精確毀傷,非接觸作戰也將成爲未來作戰的基本樣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巨型炸彈”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的用處幷不多。“巨型炸彈”不可能成爲彈藥發展的一個趨勢,更不會大量的生産和使用。

  問:在電視畫面中我們看到,“炸彈之父”爆炸時,試驗場上騰起了一團巨大的蘑菇雲。這一情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原子彈爆炸時的情景。從殺傷力來講,“巨型炸彈”和原子彈有什麽區別?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講,我們是否可以認爲“巨型炸彈”比原子彈更人道一些?

  答:“巨型炸彈”屬于常規彈藥,雖然它的爆炸威力巨大,爆炸景况形似核爆炸時的“蘑菇雲”,但它與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有明顯的區別。

  “巨型炸彈”使用的是常規炸藥,沒有核輻射、核電磁脉沖和放射性沾染等殺傷破壞機理。因此,可以說“巨型炸彈”比原子彈更爲人道一些。

  問:趙教授,我看到過一種說法,認爲以後的戰爭應該盡量减少參戰人員的傷亡,要盡量多地毀壞各種裝備和建築物等,而盡量不傷及人命。那麽,“巨型炸彈”的發展明顯是和這種趨勢相悖的。您個人怎麽看這個問題?

  答:“零傷亡”戰爭不僅是人們對戰爭的理想化追求,更是軍事高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一規律始終沒有改變,戰爭的目的不是爲了殺人,也不是爲了破壞,它的根本目的在于達成政治上的企圖。因此,戰爭應該是政治上的較量和雙方意志上的爭奪,戰場上的軍事行動應使用圍繞著政治企圖的最高目標實施,這是從戰爭的本質上說。

  從未來人類戰爭環境看,由于信息技術已經觸及到信息化社會的各個層面和每個角落,軍民相融一體,前方後方不分。因此,傳統的全面打擊、全面摧毀和大規模破壞式的火力打擊方法,將給人類帶來灾難性的後果,是信息化社會所不允許的。運用精確打擊手段,通過打擊對方的國家戰爭體系和戰場作戰體系中的節點目標,來癱瘓敵戰爭體系和作戰體系,通過摧毀其系統功能來剝奪敵人的意志,進而實現政治上的最高目標。基于這樣的認識,我以爲“巨型炸彈”的發展可能是個錯誤,其發展前景非常渺茫。

  專家簡介

  趙繼臣,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大校軍銜,兵種戰術學學科帶頭人。著有《一體化聯合火力打擊研究》等理論專著10多部,發表論文90餘篇。(來源:中國青年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