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台當局成了“泡沫製造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07 09:42:43  


  中評社香港10月7日電/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說,就在世界各大經濟體全力預防房地產泡沫化的當口,台灣的主政者卻是反其道而行,頻頻動用各種可能的工具撐持房地產市場景氣於不墜。房地產與經濟景氣緊密連動,交互影響,健康的房市蓬勃發展自所樂見;但供需有其市場法則,景氣循環亦有定軌,健康的調整原是經濟發展可長可久所必須,逆向而行反將招引市場更大的反撲,強撐景氣的政府應有所警惕。

  社論說,四年前起漲的台灣房地產市場,年初以來就已出現泡沫化的隱憂,惟警報雖多,但並不強烈;直到最近,三大具公信力的房市景氣指標同時發出走疲的訊號,市場寒意陡現。先是九月下旬經建會公布最新住宅動向調查報告,這項針對購屋者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第二季全國整體購屋者對房價信心的綜合分數大跌,是近三年來第三低,代表購屋者的房價信心鬆動。

  接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公布的房地產景氣動向燈號,在連續六季亮出代表“安全”的綠燈後,轉為代表“有衰退之虞”的黃藍燈,並有高達六成的房地產業者看壞後市,景氣循環出現明顯的轉折,其中又以金融機構最悲觀;本月初,“內政部”發布最新的建築物買賣移轉件數統計,今年前八月台灣買賣移轉件數為廿八萬七千餘件,較去年同期減少百分之三,代表房市實體面的交易量縮減。

  社論分析說,從需求面、生產面到交易面,房地產市場景氣從高檔反轉進行調整的訊息,可說是非常明確;會有這樣的結果,既是四年榮景後的供需自然調整,也是近期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的信貸危機,讓消費者及金融機構升高了風險意識,不只消費者的購屋行為趨於理性,金融機構也展現了應有的負責任態度,對於房地產授信趨於謹慎,以差別利率、貸款成數及從嚴的資產鑑價,降低房價大幅下跌所可能導致的呆帳風險。

  透過市場參與者有意識的自我調整,原是良性的景氣循環,可以緩解暴漲暴跌的痛苦,並減少經濟調整的傷害。這也是目前各大經濟體正在努力的事,運用升息等貨幣政策等工具,嚴防房地等資產價格過度膨脹的經濟衝擊;因為,資產價格的上升一定伴隨著信用的擴張,一旦信用創造超過經濟基本面時,就成了所謂的泡沫;泡沫一破,信用消失,除了個人損失、金融機構苦吞呆帳,整體經濟也將面臨信用緊縮的打擊。因此,泡沫吹得愈大,信用緊縮愈嚴重,經濟調整期也愈長,實應高度警惕。

  可是,在明年“總統”大選爭戰日烈的關鍵時刻,執政黨那能容忍房地產在此際啟動景氣循環,那怕是良性的、健康的、必要的,也依然被視為無法接受的眼中釘。因此,素有經濟瞭望台之稱的“經建會”,竟刻意低調發布房市警訊,“主委”何美玥更特別召開記者會,撇清委外性質的住宅需求報告非經建會指標等,完全失去立場及有負經濟預警之重責;“行政院”更藉了解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衝擊之名,暗示銀行不得緊縮房屋貸款,迫使公股行庫遵行;“財政部”、“金管會”等則承意對民營銀行業者進行道德勸說,全力為房市景氣掃毒。

  更甚者,政府還頻頻釋放不切實際、侵害“國家”財政的利多,虛捧房地產景氣熱況的假象;不只放寬土地增值稅自用住宅優惠稅率的適用次數、加速推動都市更新等;最近更傳出金管會計畫放寬金融機構對住宅融資的總量管制,為維持房市景氣添薪加柴,之後才在質疑聲中表明未有變更的立場。事實上,近四年來,台灣銀行放款已有向房地產集中的現象,房市景氣一旦反轉,台灣銀行將首當其衝,政府不僅不宜再予放寬,還應要求金融機構改善結構。

  社論指出,英國經濟學人早就預言全球房市泡沫化的警訊,中國大陸近一年來亦擴大宏觀調控,嚴防房價失控;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更是殷鑑不遠,危急到歐美日中央銀行聯手入市,但英國北岩銀行仍逃不過房產價格崩跌的震盪,面臨破產厄運。次貸風暴引發的經濟調整未止,台灣何來樂觀的條件?政府,別再當泡沫製造機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