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軍網絡作戰平台。(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10月19日電/一種專門用來刺探、竊取別人秘密的間諜軟件2000年開始頻頻出現在國際互聯網上。這種軟件的應用開始主要是出于商業目的,後來被世界一些軍事利益集團利用,間諜軟件遂成爲世界軍事大國用來獵取別國國防安全信息機密的一個重要工具。專家稱,間諜軟件已成爲危害國防信息安全的頭號“殺手”。
中國青年報報道,美國海軍學院電腦系統2006年11月因遭間諜軟件攻擊而全面癱瘓,最終迫使該學院切斷互聯網服務數周之久。美軍稱,本次病毒入侵的目的是竊取美國海軍演習的秘密資料。有關方面認爲,這所學院電腦系統沒有安裝最新防護軟件,因此被病毒感染。這僅僅是美國軍方電腦系統遭到間諜軟件攻擊的“冰山一角”。
白宮和五角大樓認爲,全球有一百多個國家都在積極開展“信息戰”研究,以保證國防安全。從2005年8月開始,美國國防部專門成立了代號爲“暴雨”的反病毒行動小組。一些美軍官員當時宣稱,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美國可能遭遇“網絡‘911’襲擊”。
間諜軟件不僅能够刺探、竊取別人電腦中的各種密碼、賬號、文件等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對植入間諜軟件的電腦操縱自如。世界一些國家發現間諜軟件有如此“妙用”,紛紛招兵買馬,培養間諜軟件設計高手,用于國防安全需要。
間諜軟件真正用于戰爭是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開戰前,美國中央情報局派特工到伊拉克,將其從法國購買的防空系統使用的打印機芯片換上了植入間諜軟件的芯片。在戰略空襲前,又用遙控手段激活了該間諜軟件病毒,致使伊防空指揮中心主計算機系統程序錯亂,防空系統的C3I系統失靈。
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間諜軟件作用愈加突出。南聯盟使用多種間諜軟件實施網絡攻擊,使北約軍隊的一些網站被垃圾信息阻塞,造成計算機網絡系統一度癱瘓。隨後,北約一方面强化網絡防護措施,另一方面實施網絡反擊戰,將大量反間諜軟件注入南軍計算機網絡系統,致使南軍防空系統癱瘓。
在克什米爾地區2002年夏天的沖突中,一個名爲“G力量”的巴基斯坦黑客組織侵入了印度國防部網站,幷篡改了印度國防部網站部分內容,假稱印度國防部支持克什米爾地區獨立,而且在國防部網站上設立色情鏈接。
事件發生以後,印度國防部網絡管理員用了八個小時才破解了巴基斯坦黑客離開印度國防部網站服務器時更改的密碼。這就像一個小偷潜入居民房屋,臨走却又換了鎖,主人反倒進不了自家屋門。
據美國2006年發表的一項報告稱,美國國防部計算機系統上年度遭到黑客襲擊的次數總和達21124次,平均每次抵禦攻擊耗資150萬美元。爲對付間諜軟件攻擊,美國國防部每年要付出300多億美元的代價,比當年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花費還要多。
間諜軟件已成爲危害國防信息安全的頭號“殺手”。
中國國防大學的張召忠少將說,信息技術的發展,事實上導致了社會對網絡的依賴,國防領域也不例外。相應地,網絡技術客觀上已成爲一種新的軍事作戰手段。利用間諜軟件窺視對方的國防機密,破壞對方的網絡,一旦奏效就會給對方造成巨大的損失,甚至導致全面崩潰。
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也都賦予了網絡戰極高的地位,幷征召“黑客”入伍,組建了計算機應急分隊,專門從事網絡系統的攻防和種植間諜軟件。
美國著名軍事預測學家詹姆斯·亞當斯在其所著的《下一場世界戰爭》中曾預言:在未來的戰爭中,計算機本身就是武器,前綫無處不在,奪取作戰空間控制權的不是炮彈和子彈,而是計算機網絡里流動的比特和字節。
實際上,這個由不停運動著的0和1組成的龐大數字河流,如今已經成了軍隊縱橫馳騁的又一塊新大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