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選季負面語言出爐 “入聯返聯”榜上有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06 12:51:07  


  中評社香港11月6日電/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4日公布負面族群語言報告書,匯整13年資料發現,因選舉白熱化,11月是族群關系痛苦指數最高月分,其中以“立委”選舉及“總統”選舉時最嚴重。“基金會執行長”簡錫階表示,兩大政黨政治沖突,不在政策,而是“統獨”議題的影響,族群動員成爲最有利的政治操作。 

  據《中國時報》報道,對於目前負面族群語言無孔不入現象,“第三社會黨”召集人周奕成認爲:“因爲台灣天天都在選舉!”才會讓負面族群語言一直存在。

  每逢選舉年11月 族群最痛苦

  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今年5月起,匯整《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及《聯合報》三家媒體,從1994年至2006年、關於負面族群語言的相關報道,從中發現,族群對立報道有兩個高峰期,分別是1到3月及10到12月。

  台灣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也是“和平促進會”族群語言小組召集人的李廣均表示,11月負面語言最爲嚴重,是非選舉年的三倍,成爲族群關系痛苦指數最高月份。 

  李廣均指出,13年間,台灣共舉辦三次“總統”選舉、四次“立委”選舉、三次縣市長(含縣市議員)選舉及四次北高市長(含市議員)選舉、一次“省長選舉”,只有1999年及2003年沒有選舉活動。以中時及聯合爲例,非選舉年有關族群對立的報道總數分別爲36次和40次,到了“立委”選舉年,報道次數分別躍升到90次及74次,都高過非選舉年。 

  特別是在11月,“立委”選舉年負面語言報道次數快速上升,幾乎是非“立委”選舉年的三倍,顯然“立委”選舉活動對族群對立報道次數的影響很大。此外,僅有一次因爲紅衫軍運動,雖然是在非選舉年9月,族群對立報道次數,卻略高於“立委”選舉時期。 

  李廣均說,除了“立委”選舉,四年一次的“總統”選舉,影響媒體族群對立報道次數也很嚴重。非“總統”選舉年時,中時、聯合相關報導次數分別爲47與48次,但一到選舉年,立即增加爲71次及58次。 

  而1996年3月“總統”選舉期間,媒體族群對立報道次數,沒有很明顯,中時及聯合報道分別只有5次與2次,但到了2000年,明顯上升爲13次與11次,2004年更高到14次及22次。 

  “入聯返聯” 衝上負面語言排行榜

  而“入聯”、“返聯”皆榮登“負面選舉語言”排行榜。簡錫階認爲,近年隱性族群語言有增加趨勢,包括“去蔣化”、“正名”、“入聯”、“返聯”,都是 “包裝糖衣的隱性負面族群語言”,成爲兩大政治集團動員群衆獲取選票的手段,2007年負面族群語言,幷未因“公民運動”而减緩。

  簡錫階呼籲,負面族群語言造成的族群對立與動員,成爲台灣社會融合的阻力,明年兩項選舉,選民應以選票淘汰只會借著操作對立、搞選舉動員的政客。

  負面族群語言報告書將引發族群間緊張焦慮的負面語言,依性質區分成沙文主義式、集體動員式、標簽式、代罪羔羊式四大類。

  簡錫階強調,泛綠陣營從過去使用“賣台集團”演變爲現在的“入聯公投”,而泛藍的“返聯公投”,則是“‘中華民國’保衛戰”及“‘台獨’是皇民化深的台灣人所推動”的翻版。

  李廣均指出,負面選舉語言分爲四大類,沙文主義式包括番仔、台客、大陸妹等,強調自我優越感;集體動員式包括“客家人支持客家人”等,強化“我們”一體,用族群動員,被批爲“情緒政治”。 

  標簽式包括“中國琴”、“外省猪”等,屬短線政治操作;代罪羔羊式最經典莫過于“外籍配偶應少生一點”,透過强力貼標簽,把複雜公共議題簡化成少數團體的罪惡,以模糊焦點。

  簡錫階强調,令人憂心的是,隱性族群語言有日漸增加現象,顯性群族語言如“外省猪”、大陸妹,有直接判斷標准;隱性族群語言雖然不直接用負面、污辱性字眼,卻以訴求象征意義的解釋和曆史情感差异,如“正名”、“增廢重大紀念日”、社會福利及重返國際社會的程序方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