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分析師:美國媒體的“忽略中國論”行不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21 11:39:59  


  中評社香港11月21日電/經濟分析師朱易於21日在新加坡《聯合報》上發表一篇題為“美國媒體的‘忽略中國論’”的文章,指出中國經濟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影響世界,不但領導亞洲的發展,也可能漸漸屹立在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位置。要忽略中國的影響力,或將其發展區域化,恐怕是一件危險的事。

  文章首先指出一個綜合的觀點:近一年來美國媒體的一個顯著變化是,中國“威脅論”不再是主流意見,代之而來的是對各種實際問題的討論。

  作者指,這並不是代表媒體對中國的看法發生了根本變化,而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日益融入世界,對世界的影響增大,讓“威脅論”沒有了市場。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明白,21世紀能挑戰美國世界領導地位的國家就是中國,中國的經濟力量實際上已進入世界前三强,漸漸取代美國作爲世界經濟發動機的地位。雖然美國媒體和政治分析家仍認爲中國只是個區域强權,但他們明白,這是一個無法持久維持的觀點。

  作者提出,媒體最明顯的一個固執就是,它們不認爲美國應該擁抱中國,與中國携手一同發展。當然它們也無法堅持“威脅論”,因此就有了所謂的“既不擁抱中國,也不與中國作對”的新觀點。這個觀點聽上去好像是,“如果你無法與對手相抗,則忽略他。”

  文章表示,持這個古怪觀點的根據是,中國的高速發展幷非是憑空拔起的高樓,因爲整個亞洲都在發展,印度在發展,越南在發展,還有亞洲“四小龍”在發展,中國的發展只是整個亞洲發展圖畫中的一部分,而整個亞洲是經濟全球化的一部分,美國過去、現在、也許在將來還是全球化的領導者。

  因此,作者認為,不應單獨將中國從亞洲區域分開來,過分專注它,則中國就有既不是合作者、也不是對抗者的可能性,美國仍然可以保持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同樣也可以保有世界的領導地位。

  作者又指出,其實“忽略中國論”的另一個根據是曆史事實。十八世紀,中國、印度和法國無論在人力和經濟規模上都大過英國,但最後成爲世界強權的却是英國。而今天的美國比當年的英國强大得多,美國國民生産總值是英國頂峰時的三倍。因此即使中國在人口、經濟規模上超過美國,美國仍有理由保持世界領袖的地位。

  若將中國的發展作爲亞洲發展一部分的觀點,可能會引導出讓亞洲各國來平衡中國的想法。作者指出,這種想法最明顯的一個例證是,美國試圖用鼓勵印度發展來平衡中國。這種想法的危險性在于,它等于在亞洲鄰國之間注入不安定的種子,一旦政治土壤、氣候成熟,就可能産生沖突。

  不過,這種看法也許只是紙上的東西,不會成爲現實,因爲持這種看法的分析家,也許沒有搞清楚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內因起關鍵作用,還是外因起關鍵作用?

  作者舉例日本經濟來說明;日本經濟發展明顯是外因起關鍵作用,那就是美國的保護和50年代朝鮮戰爭的結果。而中國的經濟發展則是內因起了關鍵作用,那就是鄧小平開始的改革開放政策,把中國推向了快速發展之路,這一點已經是世界經濟界的一個共識。這種由內因起關鍵作用的經濟發展,是不會因外部因素變化而停止的。換句話說,中國的發展幷非是整個亞洲地區發展的結果,而是整個區域發展的一個動力。

  作者強調,如果簡單地認爲中國的崛起只是亞洲崛起的一部分,從而導致出要讓亞洲來圍堵中國的想法,顯然是十分危險的,後果之一就是斷送了整個亞洲的經濟。

  文章總結道,美國媒體的“忽略中國論”聽上去有些道理,但從現實看顯然是行不通的,這點從采訪中共十七大的外國記者的人數達到曆史新高就可以看出。正確的想法應該是走和平合作之路,擁抱中國,美國媒體遲早會認識到這一點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