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提防藉拆牌匾激化民間對立的邪惡用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07 09:10:06  


  中評社香港12月7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為了兩塊牌匾拆或不拆,中正紀念堂園區這幾天彷彿如臨大敵,不僅相挺拆匾或護匾的民眾大量聚集,警察與保警對峙,“教育部”與北市府連番互嗆,每天都有新的拆除期限公布,甚至整個園區還罕見的為此封園三天,若干衝突的憾事已經發生。如今恐怕誰也不能預期,在拆牌匾的剎那間還會有什麼意外發生,一樁公共建築物的處置爭議,都已推進到這種一觸即發的局面了,還未見主其事的一方有和緩跡象,甚至持續口舌相激意圖擴大事端,足證當下的台灣,政府已經成為帶頭鬧事的最大亂源! 
   
  社論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不到什麼轉型正義被彰顯,只看到政治算計與行政專斷的粗暴;我們更看不到和解共生的任何一絲氣息,只看到刻意撕裂社會,擴大對立,不見衝突絕不罷手的邪惡居心!如果拆兩塊牌匾,目的只在估算其能換算多少選票,我們除了嫌惡,真不知還能表達什麼感覺。 
   
  一群當家主事的執政者,既然沒有眼瞎目盲,就該知道若有那麼多人反對拆匾,就已經證明這個決策還未取得全民共識,還需要更多的對話,更多的研議,甚至更多的耐心去尋求解決,去形成共識,而不是政權在我手上,我要拆什麼毀什麼,都是我說了算,誰也不准置喙!這樣的心態,這樣的思維,難怪戒嚴會不經意就說出口,也難怪會有意圖要去清算人家三代,一路走來打著“反威權”的名義為所欲為,打造出的卻是另一個“威權”!這樣的執政者,其實已沒資格再壟斷民主的冠冕。 
   
  要知道,中正紀念堂這個公共空間,從頭到尾都不屬於“教育部”,也不屬於台北市政府,它們有的只是管理權,擁有中正紀念堂園區的是台灣全體人民,有資格決定中正紀念堂未來命運的,也是台灣人民,不是“教育部”一紙片面的行政命令,更不是心中想著選票的政客。 
   
  社論指出,中正紀念堂矗立在現在的位置上已經有三十多年,隨著歲月沖刷、物換星移,它早已褪去昔日威權圖騰的象徵,成為外國觀光客駐足的景點,同時也是民眾日常休憩的場所,它也早就溶入台北這個城市景觀與歷史的一部分。沒錯,它是銘刻著若干記憶,有人至今依舊“懷念蔣公”,有人則視其為“威權象徵”,兩者都反映了台灣多元的生命史的記憶,難道不該彼此尊重與包容嗎?更何況對一九七○年代以後出生的新世代而言,他們對中正紀念堂所擁有的則是另一種記憶,要拆匾或是護匾,難道不該問問他們的想法嗎? 
   
  我們早就申論過,沒有一個公共建物是不能更動的,歷史曾有多少著名建築,在無情的朝代更替與政治清算中被摧毀?但那畢竟是專制封建的年代,當下的台灣不是早已走出了那樣年代?要怎麼處理過往的一切,要怎麼做到真正的轉型正義,都該展現更文明、更包容的胸襟吧!否則還有什麼資格談民主,講正義? 
   
  在這不妨平心靜氣的問一句,從倡議要對中正紀念堂更名、拆匾甚至封館的那一刻起,有開過任何一場公聽會嗎?有做過任何大規模的民調嗎?有更廣泛的邀集民間團體溝通對話嗎?沒有,統統都沒有,有的只是一意孤行的堅持,以及煽動對立的不良意圖。
   
  社論指出,講再白一點,只要聽聽陳水扁、杜正勝這兩天嘴裡撂出的狠話,就知道他們的意圖,那裡是在“反威權”?他們就是要激起深藍版塊的激情,就是要提振深綠版塊的士氣,就是要深化台灣族群、認同的對立,就是要轉移他們施政不佳的焦點,就是要藉機炒熱選情,而拆兩塊牌匾能夠引來這麼多的政治效應,正就是他們所要的結果。 
   
  我們知道此刻所有的呼籲都是蚊子叮牛角,但我們還是要說:杜部長,回到教育本業吧!那麼多教改的爛攤子需要收拾,那麼多偏遠學校付不起營養午餐費,那麼多中輟生浪跡街頭,那麼多校園的暴力與不當體罰問題…,“行政院”下設個“教育部”,管得不就是這些事嗎?難道人民納稅支付教育官僚的薪水是要他們來拆歷史建築,與地方政府官員互嗆,外加挑起人民對立?中正紀念堂的未來,何妨就還給人民審議吧,台灣人民應已有足夠的智慧,來處理這個問題了。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