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別讓這場選舉演成阿扁與“兩蔣”的競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16 08:54:58  


  中評社香港12月16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登社論指出,或許真是評估打黨產與入聯公投已經激不起太多波瀾,執政黨的整個選戰主軸,似乎已經轉移到“去蔣”運動上了。中正紀念堂的更名、拆牌匾算來只是第一波,重啟兩蔣陵寢移靈話題是第二波,倡議“廢五正”是第三波。這幾天炒作兩蔣陵寢“憲兵”撤哨,接下來還會有什麼花樣我們不知道,但台灣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像最近這樣大量彌漫“兩蔣”話題了,說它是一場由政府機關由上而下所發動的“歷史清算運動”也不為過。 

  儘管執政黨是拿著“轉型正義”的修辭,來包裝這波“去蔣”運動,但在當下台灣大概所有稍具常識的人都心知肚明,經過幾波政治清算運動的過度消費,“轉型正義”的正面意義早被糟蹋光了!“去蔣”議題從頭到尾就是個選舉議題,它的邊際效應很可能與“入聯公投”一樣,過了明年三月以後,就什麼都不會發生了。 

  社論分析說,執政黨炒作“去蔣”的邏輯一點都不複雜。“打蔣”做為綠營的一項選戰議題,有幾個戰略思考:首先,“打蔣”永遠可以挑起部分藍營選民的敏感神經,可說是能快速激起社會兩極對立最廉價的途徑,拆大中至正的牌匾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第二,“打蔣”議題永遠有一定的符號渲染效果,容易吸引媒體關注,也能有效擠壓其他議題的空間,特別是藍營所訴求的經濟議題。第三,“打蔣”議題可以將社會關注的焦點,從當下倒回到過去,用清算古人來轉移對現狀的不滿。第四,只要中正紀念堂、兩蔣陵寢、兩蔣銅像,乃至所有冠上“中正”的街道、地名、校名等還存在一天,打蔣運動就永遠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它比打黨產還具有更鮮明的具像目標;譬如說,拆個牌匾者既然能引發這麼大的效應,未來若是要進一步拆遷中正紀念堂內的銅像,豈不又可鬧它一、兩個禮拜?有這麼快速激化社會對立的捷徑,綠營最近打蔣打得這麼勤快,也就完全不令人意外了。 

  偏偏台灣確有不少人,特別是老世代的民眾,確會對這種“去蔣”運動產生情緒反應。他們有人懷念兩蔣,對“去蔣”運動強烈反彈;有人則痛恨兩蔣,對“去蔣”運動擊掌叫好。而“去蔣”運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將社會中這兩股人給動員出來;就是要讓一部分人出來“反彈”,好讓另一部分人出來“反制”。有激情就有對立,對立只要能擴大,整個選戰氛圍也就炒熱了。 

  換言之,沒有“護蔣”民眾的激情演出配合,“去蔣”運動的聲勢怎能營造得起來?藉由塗抹一部分人的記憶,羞辱一部分人的情感,進而激起其憤怒;再藉由他們的反彈,趁勢煽起另一部分人的熱情反制。這種邪惡的用心,卻還大言不慚地反覆用“轉型正義”加以包裝,能怎麼說呢?試問:一個情感已經硬生被撕裂的台灣,還能奢談什麼正義嗎? 

  社論指出,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主導這樁歷史清算與社會撕裂運動的,是目前正在擔負政府治理責任的執政黨。一個執政已經七年半的執政黨,臨到此刻,不僅搬不出任何一樁像樣的政績向人民交代,卻竭盡全力去對抗兩位已經逝去很久的領袖,去批判一個早已不存在的舊國民黨。這場選舉彷彿是陳水扁與“兩蔣”在選;彷彿是民進黨與舊威權國民黨在競爭。一堆已快被多數人遺忘的過往,被重新挖掘出來變造重組,人民被迫重新喚起他們昔日的記憶,再藉由這種記憶所激起愛憎情緒,換算成一張張選票。一個政黨企圖藉由生產對立來捍衛政權,這算是哪門子的格調與出息? 

  社論說,可預見的,只要陳水扁與民進黨認為“打蔣”有效、會有票,那麼未來這一個月的選舉,想也知道各種形形色色的打蔣動作,各種擴大社會對立的議題操作,必然會塞滿我們的視聽空間。如果社會激情未被挑起,對立氛圍未能形成,那麼更“重鹹”、更“辛辣”的操作都有可能出現。我們無從勸阻執政黨停止這種作為,我們只能呼籲人民冷靜自持,永遠不隨著魔笛起舞。二十多年的民主淬鍊,台灣人應該已擁有辨識真偽的智慧了。


    相關專題: 臺灣「立委」選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