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改革開放“三十而立”現代化之路尚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02 10:34:12  


  中評社香港1月2日電/不知不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已經進行到第30個年頭。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前天發表的新年賀詞中,表示今年將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新京報今日刊登社論指出,不言而喻,已經到來的2008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其重要不僅在於中國將首次舉辦奧運會,更在於在這一年里,13億中國人將回顧過去30年來的風風雨雨,從中總結成敗得失,指引未來。

  30年,中國變化很快。1978年,那時中國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只有379元人民幣,對外貿易量206.4億美元,城市化水平只有10.6%,全國將近3億人生活在貧困綫以下,是一個典型的落後農業國家。而到2006年底,中國經濟總量已上升到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外匯儲備達1萬2千多億美元。

  市場經濟、資源配置、海外貿易、上市公司、有價證券、知識産權、現代法治、城市文明、中産階層、公民權利、民主政治、公衆參與、財産權、知情權、監督權、表達權、物權法……當這些詞語和事物,在最近20餘年間逐漸流行於大衆媒體並進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時,它們與優异的經濟表現合在一起,凸顯了當下的中國,與以往中國在存在形態上的巨大轉型,那就是現代性的有與無。

  社論說,從傳統的農業經濟、社會和政治形態,轉變到現代工商業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形態,建構一個現代性的國家,從某種意義上乃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1978年對於中國來說,之所以有著特別的意義,是因爲從這一年起所展開的改革開放事業,大大推動了中國的現代性進程。30年改革開放給中國最大的啓示,就是中國只有將自身置於現代文明、現代制度和現代價值的坐標系中求生存謀發展,中國才有前途和希望。而現代經濟,就是工商業經濟;現代政治,是民主政治;現代社會,是公民社會。

  30年改革開放曆程,使13億中國人對於中國今後前進方向,在小的差异中形成了大的共識。不過,在即將展開大規模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活動的時刻,要清楚地看到,30年改革開放成就矚目,但中國的現代文明轉型遠未大功告成。甚至還要指出,與30年前實行經濟改革相比,中國今天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改革的任務,其複雜性和難度更爲巨大。

  從現代性建設在一些先發國家的經曆和經驗看,一般來說,現代性總是在經濟領域首先展開,在物質文明上完成由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商業經濟的轉型。在此之後,社會和民生建設將成爲重點,國家必須投入大量力量,在一個城鎮化的生活空間中爲自己的公民建立起基本保障系統,爲他們的醫療、教育、住房、養老和就業等等方面提供保證。以此爲基礎或與此同時,是有序擴展公民個人自由,擴大政治參與,建立民主政治,促成政治體制的革新。

  社論指出,不容忽視的是,在現代轉型進入社會和政治領域後,由於大量利益集團的生成及其日益活躍參與經濟和政治博弈,國家在推行變革的過程中,民衆的意願、公民的主體性必須被充分尊重,變革要考慮的變量因此增多,成本因此可能提高。

  困難考驗著改革的勇氣和智慧。近些年來,房價、居民消費指數上升、礦難在一些地方頻發,以及民衆維權事件的增多、公民表達意識的蘇醒,都對社會和政治建設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但如十七大報告所言:“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爲重點的社會建設,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只有在此領域加快步伐,迎難而上,銳意變革,中國現代性成長才能找到更好的支撑點,中華民族的複興才可能最後成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