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外對“院長”最關心的,一個是當選的可能性如何?另一個是,他在兩岸經貿政策方面,我們也多少了解到他是比較有彈性,基本上是往開放的路線走;但在兩岸政策方面,比較明確的方向是怎樣?
李:在兩岸政策方面最基本的原則是,在兼顧主體性的狀況之下,來開放並維持競爭力。“院長”經常在講,很多東西跟結構有關係,包括稅制的改變。以前的主權國家,資金流不出去,訴求的是不同階層間課稅的公平,所以所得稅有累進稅率、遺產稅、贈與稅50%等。但現在全球化資金流向改變,我們在其他國家賺錢,如果贈與稅太高,錢無法回流,所以他主張稅制業要和國際接軌。連稅制都要有競爭力,何況是其他經貿政策,當然是要注意到競爭力的開放。
在這個原則之下,謝希望在國際之間、兩岸之間,台商資金都可以回來。所以只要讓他流通性大,他們自然就會回來。那現在的台灣社會已經有這個條件。所以有這樣的狀況,那就資金來說,我們都歡迎,但必須兼顧到主體性;中資或其他世界的資金進來,我們希望他們是以廠辦(工廠與辦公大樓)為主,因為必須要兼顧民眾的生活品質。如果說要投資房地產,萬一變成投機怎麼辦?反而會使我們一般的年輕人都買不起房子;所以像這種短期的炒作房地產,我們就不歡迎。我們還是以維護國民的生活的幸福和主體來決定;原則上是開放,但開放進來的我們會檢視細項。
而出去的,譬如說“國防”、高科技、會影響“國家”競爭力的,我們就不開放。而我們有些東西是從美國那邊來的,美國不管制的高科技進到台灣,我們管制沒有意思,像英代爾(Intel Corporation)就是一例;但他們也要維持競爭力,不可能說核心技術毫無保留的開放,那我們也是。而我們台灣也有自己特殊能力,為什麼我們可以爭取到日本爾必達(Elpida)4500億的投資,和力晶合作;這些廠商日本政府想留住、中國也用盡辦法引誘,最後他還是決定留在台灣。
因為台灣的管理能力太強了,台灣的管理、人才、上下游的整併、垂直和水平的快速整合,而且航運也十分便捷,這就是台灣的競爭力。甚至我們講的農業技術,生物技術的合成、種苗的培育,這些也都屬高科技;所以軟體也有高科技,並不是說只有硬體,為了維護台灣整體競爭力,這些東西就不開放。那其他一般的中小企業,他們想佔領中國市場才會創造出競爭力的,就不會硬性要求40%,以維持40%為參考點,視各產業、企業的需要作審查。
觀光旅遊就更不用說,在阿扁“總統”的任期內雙方都談得差不多了,是對方故意不把credit給我們民進黨政府。台灣一年400萬人到中國觀光,花好幾十億、百億;你對台灣沒信心,連讓一個觀光客來台灣都不敢,不願把台灣指定為觀光地區。這是中國對台灣不利,不是政治或技術面的問題。
林:我們是聽到兩面說法,中國大陸那邊我聽到的說法還是在主權爭議方面,他們說台灣這邊提出中國、台灣兩個平行地位來做為開放觀光旅遊的條件,台灣才能接受;大陸那邊就認為說這樣的話就把問題政治化了。
李:這個需要再查證,從我在“行政院”(李應元曾任“行政院”秘書長)的了解,我的感覺是對方故意在刁難民進黨政府;我們已經授權委託“中華民國”旅遊協會在談判了,這個應該不是問題。而包機直航也是在謝長廷在“院長”任內,開放春節包機直航,我們“院長”半年前就說過:三節包機、周末包機、每天包機,由此達到直航的目的,所以直接就很自然地travel fly,就不用在爭論意識形態的問題。這些都是“謝院長”講過很久之後,馬英九才在一個月前說;他之前先說要談判,後來又講要飛彈撤除再談判。
馬英九講話總是翻來翻去,10月他在花旗銀行演講時提出623的口號(經濟成長率以6%為目標、國民所得要邁向2萬美元、失業率不能破3%),11月提12大建設、又提一個336(國民所得達3萬美元、失業率3%以下、經濟成長率達6%以上),到12月在馬蕭連結世界的記者會又說“產業再造345”(3大主軸、4兆回台、5萬個工作機會)。所以那些思慮都不成熟,都是幕僚準備才講的,三個月變三次;所以“謝院長”才揶揄他說,823(指1958年金門砲戰)比623有創意,345變543(閩南語:亂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