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外媒:美伊軍艦對峙事件 顯示美宣傳戰戰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20 12:30:31  


伊朗海軍小型快艇。(資料圖)
美國軍艦編隊。(資料圖)
  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18日發表題爲《“霍爾木茲海峽事件”和美國宣傳機器》的文章說,“霍爾木茲海峽事件”的真相,不僅再次證明華盛頓無中生有制造“國際事件”的能力,也充分顯示美國主導的英語傳媒宣傳機器的巨大威力。 

  文章摘錄如下: 

  新年伊始,布什總統2001年上台以來首次造訪以巴地區,幷且訪問了中東其他五個阿拉伯國家。盡管布什聲稱要在明年1月卸任前實現以巴和平,國際和美國傳媒都普遍將這看成是來日無多的跛鴨總統的大言不慚。例如德國《明鏡》周刊挖苦這是布什的中東“白日夢(pipe dream)”,而《華盛頓郵報》則說連共和黨總統侯選人都在爭先恐後地與布什“劃清界限”。   

  正如海內外衆多媒體紛紛指出,布什總統中東之行的真正目的,說到底還是爲了强化美國與阿拉伯專制政權的“反伊朗同盟”。在布什啓程前夕發生的所謂“霍爾木茲海峽對抗事件”,突出了華盛頓的這一外交戰略。 

  以筆者之見,這樁一時“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海上“挑釁”事件,完全可以和引起美國開始轟炸北越的1964年“東京灣(北部灣)事件”相比,不僅再次證明華盛頓無中生有制造“國際事件”的能力,也充分顯示美國主導的英語傳媒宣傳機器的巨大威力。 

  “霍爾木茲海峽事件”發生之後,美國和伊朗官方作出截然不同的解釋和反應。華盛頓堅持這是蓄意的“挑釁行爲”,幾乎引起美軍開火,幷且通過外交渠道向德黑蘭提出正式抗議;而伊朗則聲稱這完全是這一海域中的“正常”行爲。雙方幷且各自公布這一“事件”的電視錄像。 

  在國際舞台上,這引起了“事件”兩造誰的版本更可信的國際信譽問題。如果這一“事件”如“東京灣事件”那樣導致軍事沖突,那麽還有相應的國際法和戰爭責任問題。 

  在不少國際公衆眼中,一方是“開放自由”的西方民主政府,另一方是“宗教專制”和“封閉”的伊斯蘭政權,美國政府的版本自然具有更大的可信度。 

  顯著增加華盛頓“信譽優勢”的是美國主導的國際英語傳媒,例如CNN衛星電視網沒完沒了地重播五角大樓公布的伊朗快艇向美國軍艦“挑釁”的電視錄像,以及所謂威脅軍事攻擊的“錄音帶”。更有甚者,向來與布什政府過不去的美國自由派傳媒領袖《紐約時報》,馬上以《海峽中東危險游戲》爲題發表社論,劈頭就指責:伊朗本周在霍爾木茲海峽玩弄了一場危險和愚蠢的游戲,如果不是美方的克制,可能失控而導致致命後果。完全接受了美國官方的版本,把“有意挑釁”的罪名和責任怪到德黑蘭頭上。 有自由派之稱的美國CBS電視網也屢次作出類似伊朗“有意挑釁”的報道。 

  可是如果客觀閱讀和分析當時伊朗的解釋,幷回顧華盛頓官方制造類似“國際事件”的曆史,就會發現所謂“宗教專制”伊斯蘭政權的版本比西方“民主開放”政府的聲稱更爲可信。 

  事過一周多之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伊朗政府提供的是“霍爾木茲海峽事件”的真相,而美國政府當時發表的故事充滿不實之處。例如所謂“威脅軍事攻擊”的錄音帶,後來連五角大樓發言人都不敢再堅持來自伊朗。 

  事實是伊朗快艇幾乎沒有武裝,當時也沒有識別出美艦身份,幷且主動在無綫電上以英語和美國軍艦取得聯系,所以如德黑蘭官方所言,這完全是在臨近伊朗領海的霍爾木茲海峽中的“常規”海上接觸。 

  連《華盛頓郵報》也在事後承認,美國軍方在波斯灣有很大的“信譽赤字”:1988年美軍Vincennes號巡洋艦擊落一架伊朗民航機,機上290人全部身亡。美國官方先是聲稱這是一架軍用飛機,然後說該機不在民用航綫之內,最後又堅持該機沒有回應美艦的多次電信詢問。調查表明美國官方的所有這些聲稱都非事實。 

  “霍爾木茲海峽事件”可以說是上述事件的再演,只不過沒有導致不幸人命傷亡而已。令人不安的是在穆斯林世界之外,國際傳媒受到美國英語傳媒的主導,而紛紛傾向于華盛頓的解釋版本。(來源:中新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