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國內自身的生產企業,只好在“中國製造”上橫生枝節。 |
中評社北京2月21日電(評論員 張沐)近些年來,中國與西方大國的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其中包含著各國自身的經濟利益、輿論壓力乃至政治角力的諸多因素。面對世界經濟發展越來越一體化的趨向,中國在加入WTO以來,就存在著如何做到既維繫國家民族利益,又合理地與世界接軌的問題。對此,國內經濟學界乃至智囊專家頗多歧見,有時甚至反映到國家宏觀調空的決策上,出現一定程度的搖擺和調整。
必須看到的是,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大國,近30年來的迅速發展與崛起,打破了長期形成的經濟格局,的確大大地震驚了國際社會。總結其原因,除了文革動亂後,在鄧小平的主持下,撥正航向,堅持正確的國家發展道路和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開放施政方略這一關鍵因素外;還有種種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其中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眾多、勞動力成本低廉,這和中東等石油資源富國及其他具先天優勢國家一樣,都是自身無可厚非的發展優勢。不過,自然資源優勢的國家,只須享受國際貿易價格,毋庸顧慮其他;而人力資源優勢的國家,則常常要受到“低價傾銷”等指責的困擾。於是,一些西方國家常常尋找藉口,製造事端,聚訟索賠,千方百計責難“中國製造”。
今年1月23日,美國商務部發佈通知,宣稱有意對價格過低的中國釘子徵收20%至118%的關稅。這些措施旨在幫助五家正在苦苦掙扎的美國製造商,他們提出了一項反傾銷訴訟,聲稱去年以低於成本價從中國進口的價值5.64億美元的釘子讓他們蒙受了損失。
更有甚者,1月30日,在日本千葉、兵庫等地區,出現兒童由於食用中國產的冷凍餃子,一時失去意識等現象。檢查發現,冷凍餃子中殘留有機磷殺蟲劑。該產品來自河北省食品輸出入集團天洋食品工場。日有關官員呼籲國民:一定不要吃相關食品。飲食業和超市則一致拒用或撤下中國食品。日本輿論一片譁然,紛紛指責“中國製造”。中國部分媒體批評日方媒體的偏激反應。《環球時報》以“日本媒體圍攻中國餃子”為題,指出“中國生產者不可能向日本輸入有毒食品”。《參考消息》報導了“日本媒體煽動‘毒餃子事件’”。日本警檢測出:經由關西流通的6袋冷凍餃子包裝外側,沾有有機磷殺蟲劑。其中一袋,表面有一個1毫米大小的窟窿。殺蟲劑是在食品加工製作之後附著上的。經中日雙方聯合調查,證明河北“天洋食品製造現場,進行著清潔的管理,並沒有發現異常”。有可能餃子是在進入日本市場後,被混入的異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