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0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達到1633萬,流動人口540萬﹐如何管理這樣的超大城市,北京市也一直在做探索。 |
流言三:中國民工注册居住許可時將表明政治從屬關系
2008年1月9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其網站上發表一篇題爲“中國加强勞工管理政策”的文章。該文說,在今年夏天北京奧運會召開前,中國加强了對流動人口的管理,“中國的民工們今後在注册居住許可時將必須表明自己的政治從屬關系”。
該文援引人權組織“人權觀察”觀察員尼古拉斯的話說,“中國這麽做的動機非常明顯,那就是在奧運會前將北京不希望看到的人清理出首都”。文章中還稱:“所有的民工在搬出家鄉時都必須向當地警方注册,表明自己是否是黨員、團員、普通民衆或是民主黨派人士。整個注册工作將正好在奧運會開始的8月前結束。”
奧運年年初的這篇文章,讓人記起兩年前西方媒體對“北京奧運擬勸返百萬農民工”謠言的大肆傳播。
其實截至200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達到1633萬,流動人口540萬﹐如何管理這樣的超大城市,北京市也一直在做探索。目前北京市對流動人口的管理主要采取把管人和管房結合起來的辦法。
首都綜治辦主任李萬鈞2007年8月1日在新華網上與網友交流時明確表示:北京奧運會期間不會限制外來人口或者叫流動人口。他指出,從2006年開始,北京率先在全國調整了流動人口管理體制,即把管房和管人結合在一起,也就是把出租房的管理和流動人口的管理合二爲一。
北京把管房和管人結合在一起的管理辦法,在《環球》雜志記者的采訪中得到了證實。居住在北京西城區的郭女士向《環球》雜志記者表示:2007年 7月,居委會對她出租的房屋進行了登記,主要的登記內容是租房面積、價格、租住人的工作、職業和收入等。郭女士說:“只要租住的人有正當職業,就可以租房,沒有別的限制。”
來自湖北的徐師傅在北京做家具生意已有7年了,他的生意主要是爲建築工地提供架子床、桌子等。徐師傅住在南三環外成壽寺,那里像他這樣來北京做生意的外地人很多,他對《環球》雜志記者表示:“沒覺得現在對流動人口的管理與以前有什麽不同,登記倒是登記過兩次,就是填上租的房子的面積、價格、自己的職業、收入。暫住證是要辦的,以前就得辦呀。”
流言四:流言稱中國政府監控境外記者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可能將迎來數以十萬計的觀衆到現場觀賽。在他們當中,來自境外的預計兩、三萬名各類傳媒記者可以稱得上是最爲“挑剔”的觀衆。通過他們的文字、圖片和話筒,傳遞的不僅僅是賽場上的新聞,更多的,也許更重要的,恐怕是來自賽場外的對于主辦城市和主辦國的所見所聞。
在當今世界,一個形象不時受到曲解、誤讀甚至歪曲的中國,能否原汁原味抑或接近本色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境內外記者的傳播。
遺憾的是,在最近對北京奧運掀起的種種與體育本身無關的指責聲浪中,外國媒體往往也成爲炒作的題材,幷借之以對中國的新聞環境進行攻擊。一些國外的報道往往無視中國爲方便境外采訪而頒布的政策和做出的切實努力,總是人爲的把境外媒體塑造成受不公待遇的群體,把日益改善的中國新聞環境帶來的亮色進行灰色處理,散播中國政府鉗制境外傳媒、監控來華境外記者的言論。
其中,關于“中國政府制定外國記者‘黑名單’”、“幹擾外國記者采訪自由”的言論時不時出現在境外媒體的報道中。
針對去年11月中旬“中國建立來華外國記者數據庫”的傳言,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劉建超已經進行了嚴正的澄清,“(中國)沒有這個數據庫,我也沒有聽說有建立這個數據庫的計劃。”
其實,爲了履行在2001年申奧時的承諾,中國政府已經在便利境外媒體進行報道方面做出了實際的舉措。相比之前,外國記者在華采訪的渠道和便利已經大大增强,而這些舉措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奧運會的範疇。
從2007年1月1日起,中國國務院頒布的《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定》(以下簡稱采訪規定)正式生效。2007年4月出台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則要求政府應主動公開“需要社會公衆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政府信息”。之後8月通過的《突發事件應對法》則删去了一審草案中有關新聞媒體不得“違規擅自發布”突發事件信息的規定。
對此,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主任展江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評論道,“這爲新聞媒體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采訪報道權力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非典危機推動了中國的信息透明,奧運契機則有擴大了外媒開放”。
針對境外媒體對于《采訪規定》在2008年10月17日有效期結束後的擔心,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蔡武曾表示,“如果實踐證明這一規定符合讓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目的,是符合中國堅持改革開放方向的好政策,我們有什麽必要改變它呢”。蔡武的表態足以說明中國在對待外國媒體問題上的誠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