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唐飛提無法迴避的12問 籲馬謝正視(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3-06 17:58:18  


唐飛今日發表,對台灣前途提問-新“總統”無可規避的12問題。(中評社 康子仁攝)
  中評社台北3月6日電(記者 黃惠玟)前“行政院長”唐飛今日召開記者會,發表對台灣前途提問-新“總統”無可規避的12問題,以下是記者會全文。

  政黨輪替之後八年,經濟停滯、兩岸膠著,“總統”與“行政院長”權責不分,“總統”握有權力卻不受監督,社會貧富差距加大,正式“邦交國”日漸減少,兩岸軍事差距巨幅拉大,能源與民生物資價格倍數增加,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大學生失業率節節攀升,傳統文化認同遭政治認同挾持,“國土”規劃、農地政策反覆,產業競爭力下降。以上種種,是當前台灣的真實狀態。台灣前途展望協會理事長唐飛語重心長地指出:未來的“國家”領導人必須正視這些問題,但“總統”選戰至今,兩位候選人陣營並未從這些迫切的問題展開政策辯論與交鋒。為了不再讓“國家”空轉,也更為了表達人民的困境與期待,需要有人提請兩大陣營正視。

  台灣前途展望協會多次邀集關心台灣前途的有識之士,包括王杏慶、李紀珠、呂麗莉、林谷芳、林萬億、帥化民、陸以正、郭為藩、陳鵬仁、黃煌雄、黃榮村、黃光男、曾志朗、蕭代基、蘇進強…(因尊重個人意願,尚有部分與會人士大名不便刊列)等多位智庫領導人、社會觀察者、民意代表、從政經歷豐富的專家學者及專業媒體人等,以台灣面對未來全球競爭與嚴峻複雜的兩岸問題為前提,研討、整理出“國家”領導人無可迴避的十二個問題,提請兩黨候選人為台灣未來的願景,提出可長可久的政策宣示。
 
  台灣前途展望協會理事長唐飛表示,感謝所有參與提問研討的先進們,經過整理之後,將分屬於兩岸與國際、“憲政”、“國防”、“外交”、經濟、能源、教育、社會、文化、環保、醫療、弱勢願景等12領域的提問,綜合整理出每個領域的最原則性問題,高度期待兩位候選人:不迴避問題,針對選民關切的主題說清楚,講明白-未來“國家”的遠景是什麼?如何排除困境,再創台灣奇蹟?
 
  唐飛指出,目前最迫切的問題應是即將與大選一同實施的“入聯、返聯”公投,在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強烈關切下,一旦成案,台海的緊張情勢是否立即升高?美台關係是不是又將再一次降到冰點?設若未成案,對於兩位候選人一致主張的兩岸會談,是否會自失立場,底牌盡露?當初為了綁大選而草率操作的民粹式議題,如今卻使台灣進退失據,該如何解套,候選人應該要對全民有所交代。
  
  其次,關於“憲政”爭議,唐飛認為現行“總統”與“行政院長”權責確實不分,更強調關於“總統”掌理“外交”、“國防”及兩岸的說法,是自李前“總統”時期即延習下來的觀念,“憲法”並未明文規定。由此衍生的“總統”權力不受監督、“行政院長”應為行政首長或幕僚長的定位問題等,導致了八年來政府運轉的根本困境。唐飛綜合與會專家的意見指出:“憲政”問題勢必要靠修“憲”解決,因此候選人有必要宣示:在修“憲”前的自我權力節制,同時針對過去修“憲”過程中僅重政黨協商、利益權謀交換式的重大弊病,重新提出修“憲”時間及周延公聽程序的規劃案。
 
  兩岸問題不止於三通,為兩岸除了事務性的交流協商之外,更需要對“金援外交”的競爭、兩岸“邦交國”爭奪戰休兵、台海穩定和平的進程展開談判。沒有兩岸的初步和解,就無法提出“外交”與“國防”的長遠佈局與資源分配。對於台灣前途而言,不論“國務機要費”或軍購的鐽震案例,其實都是兩岸不正常關係下的畸形產物,情有可原但應隨著民主化之後而回歸體制監督常軌。因此,未來的“國家”領導人在兩岸事務的基本態度,將連動“外交”與“國家”安全政策選擇,候選人有必要向全民說清楚,講明白。
 
  唐飛表示,“國防”建軍近年來嚴重遭到政治扭曲,專業意見與辯論無法落實;財政租稅究竟是平滑貧富不均為重?或是解除管制以加速與國際接軌?教育改革十年刻意忽視專業教育人員意見以致於執行失當等,候選人對這些攸關全民期待的內政問題,除了需要候選人明確表示立場之外,前途展望協會建議針對“國防”、財政、教育分別設立獨立委員會,作為“國防”軍事改革、租稅改革與教育改革的諮詢監督機構,讓專業意見擺脫政黨糾葛。
  
  其他在經濟與能源、社會、環保與醫療部分,選民絕對期待提振經濟以增加財富,但能源短缺的國際現勢、島內貧富差距與人口老化的挑戰、“國土”規劃與環境生態的永續發展、日益沈重的健保補貼,無不牽一髮而動全身。協會綜合專家意見,希望候選人針對台灣的經濟優勢,提出輕政簡稅,兼具資源合理使用又符合永續經營的內政方針;同時在提高國民所得的同時,縮短貧富差距、城鄉差距、老人照護等社會安全體系的維持,提出配套的方案。唐飛強調,經濟與社會福利的並進,不是口號,人民期待的不是喊價式的廉價願景,希望候選人能給人民全方位的規劃與步驟。
 
  最後,糾葛多時的“國家”認同問題,過去一直成為政治動員與意識型態爭奪的戰場。候選人有必要從多元文化以及弱勢族群的立場出發,務實地對選民承諾普世人權。候選人對傳統中原文化的態度,不僅是心靈價值的肯定,更是兩岸和解共榮的基礎。同時,面對島內新興的第五大族群,擁有“外國人爸、媽”的新台灣之子,未來在成長以及競爭發展上,會不會遭受忠誠與認同上的歧視與質疑?台灣未來在心態上選擇面向國際或者持續自大鎖“國”,完全繫乎於此。
  
  唐飛表示,從政策來作選擇才是民主常態,選民不需要含淚投票,截至目前為止,選戰的主軸一直未回歸政策辯論,十分令人憂心。因此,台灣前途展望協會以智庫平台的方式,提出台灣人民最期待的問題,誠摯希望候選人能在選戰的最後階段,以最誠懇與開誠布公的態度,回應這攸關未來的12大關鍵問題。更希望選民由此得到候選人在台灣前途的不同立場間,做出自主的選擇。同時整理出12個領域的諸多細節問題,一併提請候選人參考,協會並以此為據持續以此鞭策未來的行政團隊。唐飛強調,在民主的點滴改造工程中,將持續以公民立場,監督新“國會”與新“總統”,善盡公僕職責,謀求台灣的穩定發展。


    相關專題: 臺灣322大選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