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教育部”主秘莊國榮“幫”了馬英九,誇張與過分的言行,憤怒的能量有了“疏洪道”。但危機未過,民主紀念館(原中正紀念堂)重啟開幕,新“裝置藝術”再度讓恨扁深藍分自無法容忍,要求馬英九必需出面的壓力再起,馬英九再度備受壓力。事實上,馬英九當時也多方商量,急著找解套方案。
又是如一參與者所言:“馬英九運氣好”,蔣介石曾孫蔣友柏又跳出來了,焦躁的能量,又把蔣友柏當“疏洪道”,馬英九因此繼續維持“冷處理”。
其實,馬蕭總部也是“故意”讓深藍焦慮了,長久以來,泛藍選民一向就比較“懶”,未必會願意去投票所投票,國民黨總是需要用盡各種手段(包含人情,甚至委派地方派系用實質誘因動員),讓泛藍群眾急,才會有動力,焦慮感累積,泛藍群眾的投票動力,才能因此蓄積。
問題是,112“立委”大勝了,被“冷處理”戰略壓制近一年的情緒,又蠢蠢欲動了,泛藍內部多數相信“大局底定”,但又很焦慮。一方面因輸怕了,擔心“奧步”,另一方面,給民進黨“好看”的報復心理也蠢蠢欲動。
在蠢蠢欲動中,政治人物中也有“焦躁感”,許多人都不自覺地要當“擊倒謝長廷的那最後一拳”,想要在最後機會,“立功”給馬英九看到;另一方面,經過長期的“被冷落”,有部分人更擔心,要是不“展現實力”,將來,更不可能影響馬英九。
因此,二月中之後,不安暗潮就持續竄動,馬蕭團隊原本預期因112的投票結果,根本就可以“視而不見”的“公投”,選民已無興趣,不去談就讓此話題消失。但就是有群人持續在幕後串連,非要逼馬英九表態,讓馬蕭團隊極為困擾。
另一方面,更多人搶著要當“發言人”,搶著要“打謝”,各種穿鑿附會的指控、含沙射影的爆料層出不窮,未必擊倒謝,但也讓許多中間選民厭煩,更鞏固了深綠選民的對抗。
“冷處理”基調正有向“激化”蔓延之勢。如何面對?馬蕭團隊內部再度有“兩條路線”之爭,一派是“執政派”,認為大局底定,馬英九該在最後階段展現“包容”與“氣度”,全力主攻台灣的未來許諾,“留得餘地給民進黨”,以免埋下未來幾年的對抗新仇。
“選舉派”卻認為,累積焦慮可以成為“催票”動力,更何況“冷處理”一年多了,突然變得“勵精圖治”,轉折太大,福禍難料,反對調整基調。
兩派仍在論證過程中,外面的焦慮卻持續擴大,終於有四個“立委”忘了形,反挫了馬英九。讓馬英九是否能貫徹意志到“立委”與國民黨的“罩門”,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了選情的重大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