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加坡華人清明時節忙祭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4-02 09:50:27  


牛車水,中國先民的足跡。
  中評社香港4月2日電/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周末,在通往新加坡郊區墳場、骨灰瓮安置所和廟宇的道路上,總會出現連綿不斷的“車龍”和熙熙攘攘的人流。和世界其它地方的華夏子孫一樣,新加坡華人不會忘記在清明時節掃墓祭祖,“緬懷先人,慎終追遠”。

  新加坡資深報人、文史研究員韓山元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輕華人對清明節也不敢怠慢,因爲崇祖、祭祖是流傳數千年的華人傳統。”他說,新加坡著名的商業街烏節路幾十年前便是來自中國潮州的移民的墳場,“足見報恩和安葬先人在華人傳統中的重要性”。 

  韓山元介紹說,東南亞地區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其形成與華人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正是爲了處理同胞的身後事,早年闖蕩南洋的華人共同凑錢置地,建“義山”(免費墳場),蓋大伯公(土地公)廟,以實現共同的祭祖願望,由此逐漸形成對東南亞華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鄉會館文化。 

  不過,在華人約占總人口75%的新加坡,由于土地資源有限,政府自上世紀60年代起采取了移風易俗的措施,倡導華人改土葬爲火葬,幷在郊區建造了大型骨灰瓮安置所,市區內的墳場因此漸漸消失。據了解,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買一處政府提供的墳地約需六七千新元(1美元約合1.52新元),不僅費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新加坡華人至今仍按照傳統儀式掃墓。每逢清明時節,新加坡華人會舉家出行,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燃起香燭,再將紙錢焚化,磕頭行禮,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一名新加坡華人在《聯合早報》上回憶說,小時候掃墓比現在熱鬧,親戚朋友都會相邀同往,坐滿兩輛小貨車浩浩蕩蕩去掃墓,仿佛去野餐。“大家會准備五牲祭拜祖先,當中少不了蛤、螃蟹、鶏鴨等。祭拜完畢便當場剝蛤吃,然後把蛤殼丟在墳前,表示子孫已來掃過墓。” 

  回中國尋宗認祖、祭拜先人,則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華人興起的潮流。在清明節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華人見面時往往會用家鄉話互相詢問:“回屋(家鄉)做清明不?”祖籍海南的韓山元告訴記者,他已多次回海南祭掃祖墳,“去年清明節還回去過,機票很緊張”。 

  千里迢迢回中國祖籍地掃墓的原因只有一個:不能忘記祖先。韓山元說,他不太能接受時髦的“網上祭拜”方式,“如果條件允許,一定要親自到先人墓前磕頭”。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