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油價難題丟給新政府的卸責心態昭然若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4-06 08:23:11  


  中評社香港4月6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刊登社論說,島內油品價格從去年十一月凍漲迄今,已經半年了;儘管專家學者、官員業者、社會輿論一致力陳油價持續凍漲的不當,但言者諄諄,緊握最後執政權的“行政院”依舊故我,堅持油價凍漲至五月廿日馬“總統”就職之時,其將油價難題丟給新政府的卸責心態昭然若揭。

  因此,已不能期待“行政院”會在最後關頭幡然醒悟;馬蕭團隊的當務之急應是從速研擬解凍後的油價政策,且其至少包括是否一次性調足、重訂油價計價及調整公式、完備能源稅制及深化自由化等四大課題。

  從中油公司獨占島內油品消費市場,到開放台塑石化公司進入油品煉製產業,再至修正石油管理法降低油品進口門檻,台灣油品市場一步步走向自由化,但油價的訂定及調整,卻始終擺脫不了“政治考量”這隻看得見的手。因此,儘管早自一九九五年起就已訂立所謂的油價公式,去年起又根據新原則重訂現行的浮動油價機制,但由於基本問題未解,油價公式不具說服力,以致每逢國際油價大漲,調價公式的合理性就受到質疑,也同時給了政治介入的藉口。於是,原本是為避免人為干預而訂立的油價公式,反而成了行政指導的最佳工具,不只完全悖離政策初衷,油價的調整更是愈調愈亂,毫無章法可言。

  社論指出,基本上,經過近來社會各界的反覆思辨,民眾已能體認島內油價須隨國際油價浮動調整的原因,也逐漸接受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並明白油價凍漲是全體納稅人補貼用油人的道理,更了解油價公式的必要性;但是,卻始終很難認同油價公式的公平性,其最大關鍵就在於中油公司的公營事業身分,以及目前島內油品市場的寡占特性,使得原屬自由化過渡進程中一環的油價公式,從一開始就不被消費者信任,一路走來自是跌跌撞撞,令油價調整爭議不斷。

  照理來說,自由化與民營化應是同步進行的,但中油民營化滯後,自由化卻已因台塑石化進入而不得不行,以致出現目前公民營同場競爭的假象。一方面,公營的中油因穩定供應油品的政策任務仍在身,昔日算不清楚的經營效率問題,市場自由化後依然無解,因而依中油成本訂定的油價公式顯非最適效率下的結果,也就存有剝削消費者之嫌;另方面,民營的台塑石化在只有兩家油品供應商的寡占市場中,也沒有進行價格競爭的必要,加上不以島內市場為經營重點,價格自然跟著中油走;再者,台灣雖已開放成品油進口,但進口商門檻不低,並因價格隨時可能凍結,政治風險太高,當然沒有人要做。就是這樣的結構,讓島內油品市場空有自由化之名,卻無自由化之實;原本是要讓油價調整透明化、制度化的油價公式,也就這麼背負了保證油商獲利的罪名。

  社論認為,不過,在油品市場真正自由化、那隻看不見的手伸出來之前,油價公式還是有必要存在的,除了監督市場價格的形成,最重要的還是建立有序調整的透明化機制,不要每次一遇油價波動,行政部門就得勞師動眾,引發社會騷動,浪費太多的資源;如今油價調整爭議不斷,並非油價公式這個制度有問題,而是其計價內容難以服眾、調整公式不夠周延,以及使用者的心態偏差。也因此,不論油價何時解凍,油價公式的檢討修正都是首要之務。

  總體而言,油價公式的修正要分成計價、調價兩大部分。計價是調價的基準,計價偏離事實,調價就跟著脫軌,因此應先拿掉政策任務的考量,精算比較中油、台塑石化及國際油商的煉製成本,據以訂立中油油價的形式公式;也須研修浮動油價機制,增列新台幣匯率、運費等變數,而非只有國際油價一項,使油價的調整更符實況;接著是依兩者研究後的結果,於解凍時一次調足,莫予預期心理持續蔓延;待具時效性的油價調整回到正軌後,政府就要著手長期性的建制工作,這包括了能源稅制及自由化、民營化的推展,讓油價變動回歸市場機制,屆時油價公式即可功成身退了。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