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了準“副總統”的身分,蕭萬長此行的所有“議程”,都會被放大檢視。 |
中評社香港4月8日電/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蕭萬長可能自己都沒料到,他連續五年都出席博鰲論壇,從來都不是輿論焦點,這回卻因為多了準“副總統”的身分,再加上舉行的地點選在海南島,使得他這趟受邀出席,被賦予多重的意義,特別是“政治”上的意義。儘管論壇發言人強調論壇“不談政治”,事實上可能也真的談不了什麼政治。問題是蕭萬長多了這個身分,要說此行不被“政治解讀”,怕也是不可能的。
或許也就是因為這樣,這屆的博鰲論壇,勢必被視為是考驗兩岸未來互動的一次預演。它可以是一次啟動良性循環的機會之窗,也可以是引發彼此猜忌與爭議的關鍵試煉,它所考驗不只是蕭萬長,也將考驗北京當局,當然,它其實也在考驗執政只剩一個月多一點的民進黨。
社論說,可想而知,多了準“副總統”的身分,蕭萬長此行的所有“議程”,都會被放大檢視。從抵達海南島會有怎樣的“接機”規格?在會場中會被安排怎樣的座位?他與胡錦濤會怎麼互動?要不要特別安排單獨的“胡蕭會”?安排的形式又將如何?台方所主辦的圓桌論壇將要談些什麼?大陸會派何種層級的代表參加等等,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包含了被過度政治解讀的空間。也因為這樣,可預見不論是北京亦或是蕭萬長所率領的代表團,事前都應做過縝密的沙盤推演。只不過這個場景畢竟是空前的,它與當年連戰以卸任“副總統”身分赴中國大陸訪問,其實是不能比擬的。
講再白一點,不論蕭萬長怎麼強調此行他的身分只是“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的董事長,大概所有人還是會以“副總統”當選人的角度,鎖定蕭萬長會怎麼“被對待”。雖說博鰲論壇在性質上是以討論經貿議題為主,但不諱言與會者皆為各國的官方代表,而且絕大多數就是元首本人出席,胡錦濤就是以中國國家主席的身分與會。蕭萬長掛著頭銜固然是基金會的董事長,但所有人也都知道一個月後,他將宣誓就職為“中華民國”的“副總統”,以這個未來完成式的“準官方”身分,出席類如元首高峰會性質的國際會議,甚至出現兩岸高層同台的畫面,回顧台灣過去幾十年的經歷,其實是相當罕見的。
社論說,這種藉由身分與角色的曖昧游移,所塑造的“準高峰會”場景,不僅提供了所有參與者很大的操作空間,也提供了所有評論者很大的詮釋空間。對蕭萬長而言,博鰲論壇是他已經參與了五屆的對話平台,該怎麼掌握分際不會有人比他自己更清楚。而對北京而言,怎麼藉由東道主的便利表達出對台灣的善意,大家也都在緊盯著看。無論如何,兩岸關係如果是要朝著和解對話的方向走,這一步終究是要踏出去的。外界也不必對博鰲論壇能達成什麼了不得的成果期待過高,畢竟這只是一個交換意見的平台而已。
比較有趣的倒是民進黨在這次博鰲論壇舉辦前夕所表現出的焦慮。一會擔心蕭萬長出席會被矮化,一會又建議蕭萬長應積極表達替台灣爭取加入WHO的心聲。前面提過,在這次博鰲論壇舉行的前夕,同樣在接受試煉的還有民進黨。恰恰好此時的民進黨正在為敗選啟動路線討論,而觀察民進黨上下怎麼看待蕭萬長的這趟出訪,正好可以檢視該黨願不願意以更成熟的態度,逐步調整以往深陷意識形態的執著。
社論說,很遺憾,截至目前為止,從呂秀蓮以降,多數綠營精英還是祭出了“出賣台灣”的制式論述,還是在竭盡所能的扣紅帽子,甚至不排除在博鰲論壇在正式召開後,民進黨可能還會有更大的動作。
換言之,當國民黨以實際行動逐步啟動兩岸互動之際,民進黨想著還是怎麼在統獨鬥爭的戰線上進行“內部消費”。如果民進黨永遠都不願從這個迷障中走出來,恐怕也只能在這個議題上繼續充當配角,把這個戰場拱手讓給國民黨去單獨表現了。
不諱言說,我們對博鰲論壇並不抱太高期待,畢竟這只是兩岸尋求對話試探的一個起步而已,諸多棘手的難題都還未解決,未來的路還長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