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簡氏稱中國改型蘇27性能 已大超俄原型機
http://www.CRNTT.com   2008-05-08 11:36:26


中國空軍裝備的原版蘇27UBK戰鬥機。(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5月8日電/新華網消息:中國殲- 11B重型戰鬥機的細節日前曝光,據認爲,改型飛機比原來的蘇-27SK戰機機體壽命增加一萬小時,由于大量采用複合材料,飛機空重减少了大約700公斤,殲-11B的雷達比殲-10飛機的1473雷達更强大,據估計可同時探測20個目標,幷同時攻擊其中的6個目標,而蘇-27SK僅能同時攻擊2個目標。由于航電設備換成了國産的標准裝備,殲-11B可以使用種類齊全國産精確制導武器,對地攻擊能力强大。可見,殲-11B已經成爲蘇-27家族中作戰能力最爲强悍的型號。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殲-11B戰機是由俄羅斯蘇-27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但對蘇-27做了“很大的改進”,其中包括减少雷達反射面積,加强機身結構,提升火控雷達性能,新型電傳作業系統和玻璃化座艙。 

  據稱,這些改進的目的是使之成爲中國“第四代戰鬥機的平台”。該文章稱,殲-11B最大的改進是使其雷達反射面積從蘇-27的15平方米降低到大約5平方米,甚至3平方米。此外,機體結構得到加强,這一點已經經過風洞試驗。 

  其實早在蘇-27的引進之初,中國就把蘇-27的國産化作爲引進、發展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制訂了分步驟,先進行進口散件的組裝,之後不斷提高國産率,最後利用中國近年來在飛機控制、航空電子與歐洲交流、航空標准向美國看齊的基礎上,開發研制自主的一套改裝系統,用于蘇-27的改進,以適應新的作戰任務和航空電子技術的發展,進而全面實現國産化。由此,經過邊組裝、邊改進,最終出現殲-11B這一型號。 

  然而由于當初引進的蘇-27型號,是設計于上個世紀60、70年代,所使用的技術水准在當時是世界一流的。而在中國引進、生産的90年代一直到新世紀,蘇-27的技術局限、落後顯露無疑。 

  首先是蘇-27的功能單一,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戰鬥機的功能多樣性。簡單的對空作戰,其落後的火控系統,分散式的操作模式(發射一枚導彈,要打開很多的開關),缺乏對地攻擊的火力控制,只能發射火箭彈、普通炸彈,不能對重要目標進行精確打擊。而通過各種報導,中國的戰鬥機雷達發展進步很快,在學習西方的基礎上,擯弃俄制設備的粗大、笨重,新一代的PD雷達也定型,因此,改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其次是落後的操作介面,當今的第三代戰鬥機,已經普遍使用“玻璃”化坐艙的設計,集中式控制系統,讓戰鬥機飛行員能够從容地操縱飛機進行飛行、作戰。在這樣要求下,蘇27顯得尤其落後,就連目前國內在研制、生産的飛機也不如。而在與西方交流的過程中,中國的航空電子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俄方,這就爲改進蘇27的創造了條件。 

  隨著中國新的空軍作戰、指揮方式的轉變,以前飛行員習慣于聽從地面引導作戰方式必將淘汰。而新的空中預警機的服役,空中指揮戰鬥機編隊,强調編隊飛機之間的協作,包括圖像、資料的適時傳輸,不同電子系統之間的相容與聯結,都是重要的改進方面。在研制預警機的同時,資料鏈成爲有效的溝通紐帶。不同國家、標准系統之間的相容是蘇-27要必須發展自主的電子系統。 

  新材料、新技術在原機型上的運用,也是擺脫一味仿制,走自主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動機的進口、維修、更換是極其昂貴的。用自主發展的新型發動機,不但能掙脫進口的制約,而且能够從根本上改進飛機的性能。 

  殲-11B計劃是沈飛集團再一次騰飛的象征。消化、吸收,通過引進第三代戰鬥機的技術,讓沈飛集團連貫地學習到蘇聯——俄羅斯飛機工業的發展方式、研究特點、技術脉搏。對于沈飛集團自主發展殲-11B計劃,乃至下一代戰鬥機都是“點睛之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