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胡忠信:請神易送神難 起用賴幸媛考驗馬英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09 14:57:31  


  中評社香港5月9日電/文匯報今天刊登台灣政治評論員胡忠信的評論文章說,將賴幸媛放在最敏感且具指標意義的“陸委會”主委,加上後面有“教父”李登輝下指導棋,到底是擴大了社會共識,還是問題的根源,沒有人可以加以斷定。可以預測的是,無論是好是壞,馬英九都要概括承受,如果有事,“請神容易,送神難”,那就看馬英九的危機控管能力。全文如下:

  5月20日馬英九政府即將上路,“行政院院長”劉兆玄早前分兩批公布了“內閣”人事,第一波以國民黨舊財經官僚為主力,加上王清峰、王如玄等社會人士的“創意人選”,輿論基本上予以正面肯定,顯示劉“內閣”以穩健、保守、務實為主軸。然而,在第二批“內閣”人選中,主掌中國大陸事務的“陸委會主委”由前台聯“立委”賴幸媛出任,引起軒然大波,國民黨“立委”情緒反彈,民進黨“立委”冷嘲熱諷,媒體連續數日爭論不已,迫使馬英九數度親上火線“掛保證”,賴幸媛成為最受爭議的““內閣””人選。 

  要不是更大風波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建交”十億元事件,轉移了新聞焦點,賴的人事風波恐怕會繼續燃燒下去。如今輿論之火已燒向邱義仁、黃志芳、柯承亨等人,甚至會將陳水扁拖下水。然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5月20日以後,賴幸媛立即要面對“立法院”的“砲火洗禮”,泛綠“立委”認為賴是“背叛台獨理念”,泛藍“立委”認為賴是“招降納叛的求官分子”,面對如此不友善氣氛,5月20日以後才是問題開始,媒體與“立委”必然會以放大鏡檢視賴幸媛的每個言行動作。 

  力排眾議用賴幸媛的原因 

  馬英九為何會挑選賴幸媛為“陸委會”主委,是一個謎中之謎。在人事公布前夕,馬團隊核心的蕭萬長、蘇起、劉兆玄、江丙坤都被蒙在鼓裡,而上述核心人士正是未來兩岸、經貿必須與賴幸媛共事的決策人士。馬英九如此乾綱獨斷,固然是為了避免人事太早曝光引起反彈,但他為何非要賴幸媛不可? 

  第一當然來自馬英九的“原罪意識”。哪怕馬英九已獲得58%超高選票,國民黨也掌控了四分之三“立委”多數,但馬英九仍非常在乎他的“外省人身份”,在乎民進黨所散布的“賣台”質疑。因此,由他所能絕對掌控的三項人事,分別由台籍人士陳肇敏任“國防部長”、歐鴻鍊任“外交部長”。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也就不足為奇。馬英九愈在乎自己的外省籍背景,他就在人事上就愈表現“本土化”;馬英九為了替賴幸媛背書,再三強調是為了“擴大社會共識”,說穿了,只是內心的“原罪意識”作祟而已。 

  第二則是與國民黨內部鬥爭有關。連戰兩度與“總統”大位絕緣,最後是靠“國共論壇”獲得了歷史地位,國共平台也成為連戰延續政治力量的伸展台。如今馬英九獲取大位,“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為了削弱連戰的龍頭地位,挑選李登輝子弟兵賴幸媛正是“拉李打連”的奇招。李登輝為了“兩國論”與“一中各表”的意識形態之爭而與連戰分道揚鑣,如今由賴幸媛主掌“陸委會”,無異是對連戰“鎖喉”,也封殺了國民黨黨主席吳伯雄取連戰代之的銳氣。用賴幸媛出面“雙殺”連吳,顯示馬英九在無辜外表下的深沉謀略。 

  為兩岸關係投下變數 

  第三則是與台、美、中三度空間的戰略有關。“胡蕭會”後,兩岸之間有了“擱置爭議”的共識,“九二共識”成為未來兩岸互動的“創造性模糊”基調。儘管美國官方肯定“胡蕭會”的成果,但美方仍疑慮台灣過度往中國大陸傾斜,馬英九用“台獨”基本教義派出身的賴幸媛主掌大陸事務,亦在向美方交心表態。證諸李登輝曾說過馬英九並不如外界想像如此親中,反而比較親美,顯見李、馬兩人“默契十足”。在大選期間,李登輝嫡系子弟張榮豐、賴幸媛曾奉命密會馬英九,李登輝表面與謝長廷“明修棧道”,私底下則與馬英九“暗渡陳倉”,劍道“二刀流”的李登輝永遠在玩弄兩面手法,由此再得實證。 

  在輿論與國民黨支持者強大壓力之下,賴幸媛蟄伏數日後召開記者會,公開支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固然暫時化解了國民黨方面的反彈與疑慮,但是,賴幸媛由“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反中急先鋒”一夕之間成為支持“九二共識”的“親中派”,其間的轉變未免太快,不但引來“變色龍”之譏,民進黨“立委”已放話將“大刑伺候”,以叛徒視之;反之,國民黨“立委”何嘗會真心接納賴幸媛?是在馬英九強力背書下礙於情面不便反彈,賴幸媛真的會執行“新政府路線”嗎?不要說北京當局,即使台灣內部的各黨“立委”也“聽其言,觀其行”。 

  因巴新建交案十億元風波,使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事件暫時偃旗息鼓,但馬蕭競選政見的第一張支票:7月4日兩岸直航能否如期兌現,恐怕目前已無人可以打包票。馬英九親自上“鳳凰衛視”向北京當局信心喊話,固然有意化解賴幸媛人事的疑慮;但證諸馬英九的競選“反中言論”,北京當局會輕易就相信馬英九嗎?比起陳水扁、謝長廷的“急獨路線”,馬英九或許會比較受到北京接納,但賴幸媛人事案,北京難道不會解讀為馬英九的“黑白臉”以及“槓桿作用”嗎? 

  以賴幸媛過去的表現,由她出任“內政部長、環保署長、消基會董事長、公平會主委”都不是問題,偏偏放在最敏感且具指標意義的“陸委會主委”,加上後面有“教父”李登輝下指導棋,到底是擴大了社會共識,還是問題的根源,沒有人可以加以斷定。可以預測的是,無論是好是壞,馬英九都要概括承受,如果有事,“請神容易,送神難”,那就看馬英九的危機控管能力了。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