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9日電/國務院決定由今日起全國哀悼三天,下半旗表達對四川大地震遇難者的深切哀悼。香港媒體對此紛紛加以報道,併發表時評、社評認為,此舉昭示中國政府和人民對生命的尊重,以及戰勝災難、重建家園的決心與勇氣。
新華社報道,今天刊發的《文匯報》《大公報》《香港商報》等在頭版加上黑框以誌哀悼。
《文匯報》在《全國哀悼尊重死者關愛災民》的社評中說,國難當頭,舉行全國哀悼日,全國和各駐外機構下半旗誌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以此表達舉國哀思,是對遇難者必不可少的尊重,也是關愛所有遭遇不幸而勇敢活下去的生命,並可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化悲痛為力量,以堅忍不拔的精神戰勝災難。
《大公報》在《港人踴躍捐輸再創高紀錄》的報道中說,在援助災區人民的行動中,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拘一格,憑的是一份心意。不少人士的捐款數字都以千萬港元計,這是過去各項捐款中所少見的。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已接獲逾百宗公開籌款申請,各團體、企業、個人的捐款總額估計高達10億港元,成為歷來最高捐款數字。
《香港商報》在《哀我受難同胞信我不屈中華》的時評中說,過去一週,中國救援令世人刮目相看。在猝不及防的特大自然災害面前,在中國政府強而有力的統籌之下,大規模、高效率地展開了一場十萬火急的生命大救援。國際社會讚揚中國政府的救災反應“為世界樹立了一個典範”,令人看到執政“以人為本”,絕非一句宣傳的套話。
《信報》發表署名文章說,災難中,國人所展現的人性光輝和犧牲精神,深深的溫暖著我們的心。有救援者奮不顧身,冒死鑽入廢堆深處救人,或在搬運瓦礫時不慎被壓爆腳掌;有人駕著7係寶馬車到災區派發救援物資,民間的物資車隊源源不絕,為居民送來每日所需;自發的媽媽們,24小時值班照顧地震遺孤,給予他們無私的母愛;民間捐錢捐技術到災區的不計其數……文章說,一場災劫,中國人史無前例的團結,政府、軍民、海內外華人一起共赴國難,重現民族品格的光輝,此刻到處儘是“美麗的中國人”。看見崩裂塌方的河川大地,我們深知災區的重建是經年的,而災民、孤兒、傷者所需要的幫助和關懷亦是長遠的,這都需要我們持之以恒的去捐款,去幫助。
《香港經濟日報》在《釋放民間活力救助四川災民》的社評中說,四川大地震已發生一週,在瓦礫中再救出生還者的機會變得渺茫,但救災遠未可停下來,因數以百萬劫後餘生災民正等待援助。社評認為,一個成熟的社會,不單經濟富裕,更需有一股充沛的民間力量,一個能互相支援、關懷的公民社會。面對今次重大的國難,政府要全力出手援救,更要鼓勵民間動起來。
《星島日報》在《我們默哀 我們也送上祝福》的社論中說, 今天下午2時28分,讓我們暫且放下手上的工作,為汶川地震的眾多死難者默哀。一星期前的這一刻,地動山搖,剎那間奪去逾3萬人的生命,還有數萬人失蹤,不少家庭親友瞬間天人永隔,逾20萬人受傷,逾百萬人失去家園。這時候進行全國哀悼,既向眾多死難者致哀思,對眾多遺屬致慰問,也為億萬親身經歷或透過傳媒目睹這場大災難而傷痛萬分的人,進行精神上的集體療傷。社論提出,救急扶危,陸續有新挑戰,面對種種層出不窮的挑戰,香港對內地的人力支援,亦由搜救和醫療隊伍,擴及後事處理和水利專家等方面。
《明報》《新報》《成報》等今天也發表專題報道,向地震中的遇難者致哀,表達對災區重建的關切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