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科院專家:強餘震或突然來襲 最大6.8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25 11:29:45  


  中評社香港5月25日電/雖然然四川地震發生已近兩周,但餘震的威脅還沒有解除。多名中科院院士表示,通過數據觀測,目前斷裂帶上尚存在兩個比較大的未發生過破裂的“虧空區”。專家指出,這兩大“虧空區”分別位於茂縣和汶川附近,未來有可能發生較大的餘震。最大可能會達到6.8級,持續時間從幾天到幾年都有可能。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指出,根據以往發生在中國華北和西南的地震,包括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等,都是以所謂“雙震”的形式出現。但到現時為止,汶川地震的餘震震級較“小”,即沒有達到“雙震”的水平。 

  斷裂層現兩“虧空區” 

  目前,專家們對汶川地震到底屬於“主震餘震型”還是“雙主震型”仍無法確定。陳運泰分析指出,以前的震例經驗表明,餘震既可能與主震相隔一小時後發生,也可能是相隔幾個星期。 

  地震活動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經過幾天或者是幾十天之後,隨著地震活動逐漸衰減,人們常常容易放鬆對餘震的警惕。但這次汶川地震很大,如果是主震型的,發生強餘震的震級將很高,接近7級;如果是雙震型的,未來發生的地震還可能更大。這兩個情況都警示我們,要特別加強對強餘震的監測。 

  需加強監測強餘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滕吉文亦指出,汶川大地震發生在歐亞大陸和印度次大陸共同作用下的龍門山地震帶上。由於印度洋板塊不斷向西推進,迫使青藏高原的物質向東和向東南運移,而四川盆地正是一塊團體,龍門山剛好處在四川盆地邊緣。 

  這一條龍門山大斷裂在歷史上地震頻發,所以今次地震的情況非常複雜。他指出,儘管主震發生後已為餘震的預報提供了很多的信息,但是準確的預報餘震仍然很難。 

  院士承諾土洋結合 中國地震預測體系將大改 

  滕吉文坦言,中國將從四川地震中吸取教訓,整個災害預防監測體系一定會發生重大改變。他表示,今後中國地震研究,必須要由表及裡,綜合“土”方法和“洋”方法進行全面分析。此外,18位地質學院士共同建言,針對當前中國災害頻發,開展跨學科系統研究已迫在眉睫。 

  四川地震發生後,國務院成立地震專家委員會,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專家滕吉文院士進入該委員會,並擔任地震動力機制組副組長。 

  他透露,“震前對汶川地區觀測時,當地最大位移量不大於3毫米,屬於誤差範圍內,這實際上是沒有監測到地震發生的可能性。” 

  大範圍預測非臨震預報 

  對於坊間流傳著很多關於地震前已有預報的說法,滕吉文坦言,曾看到不少關於地震的預報。他舉例表示,有人預測包括汶川在內超過1800平方公里,在一年範圍內,可能會發生6-7級地震。“但是,我們可能讓這麼大地區的人,在一年期間什麼都不做嗎?”滕吉文認為,類似這樣的地震預測,只可供參考,但對於真正的地震預報是沒有作用的。” 

  滕吉文表示,地震預報是難度很大的問題,應進行多學科、多途徑的探索、研究。只有從機理上進行研究,才能認識地震的發生和發展,“猜地震是不行”。對於今後的地震預報,“將不會拒絕與地震相關的任何信息”。 


    相關專題: 四川汶川縣8級地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