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空軍戰史上的電子戰軼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26 17:06:28  


  一、無綫電佯動嚇退敵機 

  1954年,圍繞大陳島海域的制空權爭奪激烈進行。當時人民空軍裝備的是米格-15,相比國民黨空軍的P-51、P-47明顯占優勢,幾番空戰下來,擊落國民黨飛機10架。雖然我軍裝備占優勢,但是飛行員的技術素質還有欠缺,複雜氣象條件下起飛作戰能力很弱,國民黨空軍就利用複雜氣象搞小編隊偷襲。 

  考慮我飛行員的技術水平和國民黨空軍遭到打擊的驚弓之鳥的心態,我軍在複雜氣象下無法起飛出動時,就以無綫電佯動,指揮、引導空中根本不存在的我“編隊”攻擊竄犯的敵機。敵機截聽到我無綫電引導通話後,以爲是我機馬上就要占位攻擊,紛紛落荒而逃。 

  此法次次奏效,加上氣象條件好的情况給國民黨空軍造成的實際損失,大陳島海區的制空權被我牢牢掌握。 

  二、剪裁雷達波束擊落敵機 

  1956年開始,國民黨空軍開始采取暗夜、低空的方式以大型偵察機竄犯大陸,取得了效果。尤其是1957年11月20日,一架國民黨B-17G進入大陸活動近十個小時,幷接近了北京,空軍出動了19架次攔截均告失敗,此事驚動的毛主席和周總理。 

  究起原因,是因爲敵機低空活動(有時高度只有100米),大量的地面雜波幹擾了我機載雷達對目標的截獲。 

  找到原因後,經過反複研究試驗,將機栽雷達的下波瓣裁剪了7度,這樣,就可以大大减少甚至不不受地面雜波的影響。1959年5月29日,蔣哲倫利用改裝後的米格-17在低空暗夜的情况下一舉擊落了一架B-17G。 

  這種巧用雷達波束的做法被普遍采用,包括空軍地面雷達站,在以後的反襲擾作戰中,我地面雷達總能抓住低空活動的敵機,當時的雷達操作員都知道要“抬高5度”。 

  三、人機結合成就了“夜空獵手” 

  電子對抗實際就是人的對抗,“夜空獵手”王文禮擊落P-2V的戰鬥就說明這一點。 

  P-2V也是在低空、暗夜活動,但新增加的地形跟踪雷達和幹擾機,可以幹擾我機的機載雷達。有了這兩個改進,P-2V長期竄犯大陸未受到打擊,幷且造成了我軍多起戰鬥事故,損失慘重。 

  在截擊P-2V時,當我機接近到截獲距離時,P-2V能够偵測到我機的雷達信號,立刻釋放幹擾幷采取低空機動飛行,我機飛行員一面在接近失速的狀態下緊咬敵機,又要在雷達的幹擾雜波中仔細辨認目標,難度非常大。 

  1963年6月20日王文禮在截擊敵機是也發生了這種情况。在第一輪攻擊中,王也是死盯雷達屏幕,但是無法獲得有利的攻擊條件,開炮沒有命中,但是在脫離是王看到了敵機尾噴管的火焰。王靈機一動,第二次進入後,在雷達遭到幹擾的情况下,向大致的方位目視搜索,很快再次發現了敵機的尾噴管,迅速逼近後連敵機的輪廓也看到了,這樣P-2V就難逃被擊落的下場了。 

  四、“近快戰法”和早期的數據鏈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