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隱身”社會 地震孤兒方能正常成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30 17:36:51  


  中評社香港5月30日電/正當全國各地的人們表達領養地震孤兒的強烈意願之際,一位在唐山大地震後被親戚收養的唐山地震遺孤在博客中提請大家冷靜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正有能力撫養受過巨大心理創傷的孩子?這些創傷可能會讓他們敏感、固執甚至容易仇視。(據《中國新聞周刊》)

  新京報今日刊登社論表示,這的確是熱血激情中的一個理智提醒:領養地震孤兒,必需要做好面臨困難的充分準備,要考慮到:這些孩子一生都有可能面臨巨大的心理陰影;在新的家庭中,一些孩子可能還會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或是長期背負報恩的壓力。熱情過後,每個收養家庭都需面對各種現實的生活問題,或經濟狀況發生變化,或與孤兒性格不和,或有了自己的孩子,那麽,是否還能對孤兒視如己出,充滿愛和耐心?

  對於地震孤兒將來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不必過分誇大,也不必因噎廢食地放棄家庭收養,但作出適當的估計和提醒是必要的。

  唐山地震產生了4204個遺孤,石家莊和邢台建立了育紅學校,集中安置他們。但調查表明:封閉型集中安置,導致他們缺乏對社會的了解,同時也缺乏家庭觀念。從物質供應到就業,都是國家全包,也導致部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進取心不够。在對1008名孤兒的調查中,有74.2%的人只有初中甚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早戀則占42%;乃至於法律和道德上對他們都比較寬容,小偷小摸也被寬容;失去父母後的自卑、封閉、缺乏社交,降低了唐山孤兒的社會自信心。

  社論說,這說明,集中收養可能面臨巨大的難題。而封閉、自卑等心理問題,不論是集中收養還是家庭收養,都同樣存在,只不過集中收養時沒有與家庭成員的“磨擦”,使之更多地處於“隱而不發”的狀態。

  唐山地震後對孤兒的集中安置,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比如那時絕大多數家庭孩子多,且物質匱乏無力收養等等。今天,在社會條件已經完全允許的情況下,讓孤兒“隱身”到社會,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應該成為孤兒撫育的主要方式。

  這里的“隱身”,除了家庭式收養,也包括不被社會所打擾,安靜地生活。據報道,在西安接受治療的小郎錚近日因為看望的人過多,出現煩躁情緒,不願說話。新華社記者在濟南接收災區學生的醫院以及學校也發現,有的學生因為探望的人太多,反而封閉自己。總之,促進其心靈健康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把孤兒當孤兒看。

  無論是領養父母,還是民政福利機構,還是社會其他組織和媒體,自始至終,不要把對這些孩子的同情和憐憫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來。不要把孩子想像得那麽脆弱,要讓他們承擔作為一個家庭成員、作為一個正常孩子應有的一切責任和義務。須知,以同情和憐憫為基調的愛心更多的是“施舍”,不是平等,它反而容易傷人,也不易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領養家庭、社會各界和媒體應該從孩子小時候就把真相告訴他們(特別是他們原本就知道真相的時候),不必隱瞞和說謊。此外,社會各方,不要總以轟轟烈烈的示愛方式對孩子刺痛傷害、讓他們一遍遍回憶不堪回首的往事。
 
  社論指出,在這個問題上,有關部門不可輕率為之,需要依據科學標准評估領養家庭,根據不同孩子的個性,挑選出最適合的家庭;還有必要對領養者進行專門的心理干預培訓。換句話說,從地震孤兒到正常人的道路有多長,取決於社會把他們由“地震孤兒”視為正常人的心理距離有多長。讓孩子與其他成員親密無間共同成長,是全社會的責任。


    相關專題: 四川汶川縣8級地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