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感動歷史中國軍人:用脚步踏出人民生命通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03 11:24:21  


 
  聲音。一個人的聲音,千萬人的聲音,講述當代軍人的責任和崇高

  在山崩地裂、雷電相襲的暴虐聲中,有一種聲音屬于軍人,這是向人民發出的誓言,是戰鬥的呐喊,是生命的集結號,是對人類情感的呼喚。 

  請記住武警綿竹消防中隊戰士荊利杰的聲音吧—— 

  受灾嚴重的武都小學,整個教學樓坍塌了大半,鋼筋和樓板搖搖欲墜,殘存的墻體時不時往下掉。荊利杰和戰友們從震後就一直在這里救援。13日10時許,就在搶救到最關鍵的時候,教學樓的廢墟在餘震中第二次坍塌。 

  此時,不撤出救援現場的後果不言而喻。爲了保護救援人員,指揮部立即下令:所有人員暫時撤出,等餘震過去後再相機進入。 

  然而,就在此時,廢墟下一個孩子在呼救。荊利杰下意識地轉身奔向廢墟,戰友們和群衆馬上把荊利杰死死拉住,將他拖到安全地帶。 

  荊利杰跪地而泣,大聲喊道:“我知道很危險,但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吧!我還能再救一個!” 

  所有人都流泪了。一個士兵的哭泣,分明是一種誓言。出生入死這4個字,此時聽來,竟是如此驚心動魄。 

  荊利杰奔向廢墟,從教室塌垮下來的窗子鑽進去,發現一個小女孩被鐵櫃壓著腿。他用鐵棍把鐵櫃撬起來,再把小女孩的腿慢慢拉了出來。那是個很堅强的女孩,始終沒有哭,只是在最痛的時候輕輕哼出一聲:“叔叔,能不能輕點。” 

  這個聲音震撼著心靈、講述著崇高—— 

  濟南軍區某紅軍師273名官兵在政委劉法峰的帶領下,對都江堰市區進行拉網式搜救。當排查至已是一片廢墟的石游街居民區時,生命探測儀顯示:一幢兩層樓上有微弱生命。上樓搜救,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劉法峰大聲問官兵:“是獨生子女的請舉手!” 

  273名官兵沒有一人舉手。 

  “是共産黨員的請舉手!” 

  官兵們齊刷刷地舉起了右手。 

  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支隊伍里,獨生子女幾乎占了一半,而共産黨員僅是少數。但他們每個人都知道,這時候的回答意味著什麽,正因爲如此,他們用不約而同的回答,作出了莊嚴的選擇。 

  還有一個聲音讓我們感受到戰鬥堡壘的力量—— 

  一支由武警某部69名官兵、19輛汽車組成的運輸車隊,由軍需科長劉文宏帶隊,正在執行正常的運送給養物資任務。就在車隊行至距汶川縣城18公里的綿虒鎮時,地震發生了。 

  大約過了5分鐘,塵埃落定,雨刷器刮開擋風玻璃上厚厚的塵土,眼前的景象讓他們驚呆了——山崩地裂,附近的房屋已變成一片廢墟。劉文宏立即清點人員,無一人受傷,便毫不猶豫地决定,就地投入緊急救援。這時,距地震發生才10分鐘。這是最早在震動的土地上投入戰鬥的部隊之一。 

  劉文宏甚至還不知道這個村的村名,就帶領救援小組趕到村里,背老人、抱孩子,救出幸存者、轉移群衆上千人。 

  這是一場和上級失去聯系的“遭遇戰”,可部隊不能沒有戰鬥的目標和方向。緊急救援3個多小時後,劉文宏提議,立即成立臨時黨支部,指揮這場特殊的救援戰鬥。 

  緊接著第一次支委會研究决定,成立指揮、搶險機動、政工、通信聯絡、衛生醫療和後勤保障等6個小組,兵分兩路,對周圍村莊實施救援。 

  69名官兵一下子有了主心骨。震後14天里,他們始終按照黨支部的决定,奮戰在救灾最前沿。 

  還有一個總在自責的聲音却充滿了軍人的責任感—— 

  “我走得快一點,或許就能多救一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骨科教授盧世璧總在這樣提醒自己。 

  79歲高齡,多種疾病纏身,而盧世璧在救治前綫,却有著刻不容緩的果斷。16日下午5時,北川縣救出一位重傷者。接到救援現場醫療所打來的求助電話,已經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的盧世璧迅速趕到遠程會診中心。視頻連著生命接力的兩端,盧世璧提出的搶救方案,挽救了傷者的生命。進入灾區後,盧世璧已檢查、救治了600多名傷員。 

  灾區餘震不斷,盧世璧却從未考慮過自己的安危。他一次次在餘震中檢查傷員病情、制訂手術方案。當他來到一位9歲的小女孩病床前,一次較大的餘震發生了,剛從灾難中幸存下來的孩子嚇得渾身發抖。“別怕,爺爺在這里!”盧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脚踝傷口的血水…… 

  這個聲音來自距灾區很遙遠的大學校園—— 

  正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濟南軍區某旅自動化站技師尚世鋒,從廣播中得知地震消息後,立即和部隊聯系。聽說戰友們即將開赴灾區,尚世鋒馬上找到導師,請求趕回部隊參加救援行動。“我支持你的决定,但你的課題已經到了關鍵階段。”導師提醒道。 

  “我是軍人,群衆有難,必須向前沖!”14日深夜,尚世鋒與部隊會合。 

  他來得很及時,幾乎完全中斷的通信,嚴重影響著部隊救援的速度。尚世鋒著手調試衛星導航系統,連接指揮系統和每一個終端機,把灾區最新數字地圖輸入服務器……不到2小時,衛星定位導航系統便調試完畢,馬上在救援中投入使用。 

  接著,他又成爲搜救任務最重、距離最遠的“楊根思連”“黨員突擊隊”的小組長…… 

  這個素不相識的聲音告訴我們什麽是信任和托付—— 

  5月17日上午,成都軍區某炮團在綿竹市清平鄉的搜救中,一營戰士徐濤從廢墟里救出了一位老奶奶,老人用微弱的聲音說:“我可能活不成了,托你辦一件事,請把錢交給我兒子。”老人從懷里掏出一個塑料袋,交給徐濤。當面點了點,共8000元,里面還有老人兒子的姓名和電話。 

  老奶奶隨醫療隊轉移了,徐濤小心翼翼地把錢袋裝好。幾天的征戰後,徐濤終于和老人的兒子聯系上,更可喜的是,聽說老人在醫院已轉危爲安。“大哥,這是老人讓我保管的8000元錢,請點一下。”“不用點,解放軍,我們信得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