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美軍在南海暗中布局 意圖牽制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06 10:39:15  


美國海軍“俄亥俄”級戰略核潜艇。(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6月6日電/由于美軍的介入,漸趨平靜的南海又起波瀾。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人文章稱,除了各型軍艦不時經過南海,人們很難察覺美軍與這片尚存爭議的水域有何關系。所以當美軍高層5月底、6月初頻頻對南海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時,多少讓人感到有些意外。不過,仔細梳理,你會發現,其實對南海充滿濃厚“興趣”的美軍,早已暗中布局。

  美軍高層指手畫脚

  5月31日,在新加坡召開的亞洲安全大會上,美國國防部長蓋茨提醒與會者,亞洲地區的繁榮一直有賴于“國際規範和保護共同資源的共同責任,即便各國致力推進各自的議程”。他表示了對“强制外交”的擔憂。美國《紐約時報》稱,蓋茨所說的“强制外交”,“實際上就是中國對資源豐富的海區的爭議性領土要求”。《紐約時報》認爲,“蓋茨是在警告中國在能源問題上不要欺壓鄰國”。

  也許是覺得這番冠冕堂皇的發言還不足以表達美軍在南海問題上的“强烈關注”,6月2日,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基廷的話說,亞洲國家對能源資産的爭奪,尤其是在有爭議的“南中國海地區”,是“一件令人關切的事”。基廷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我們想確保那些對南中國海感興趣的國家明白,有各種明規則和潜規則存在。你不能就這麽去到那里,然後拍拍胸脯說:‘這是我的。’”言下之意就是:“南海問題上不僅是你們的事,也是美國的事,凡事要和我這個老大商量商量。”

  衆所周知,在中國提出南海問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政策之後,周邊各國在南海問題上正逐漸以合作取代對抗的趨勢日漸明顯。那麽美軍爲什麽還要指手畫脚呢?歸根結底,還是想壓制中國,攫取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

  眼紅豐厚資源,意圖牽制中國

  專家表示,南海對美軍吸引力很大。南海海域的巨大油氣資源,之前由于開采難度大,費用高,一直沒有充分開發。但由于近年來國際油價飈升,開采費用相對下降,因此相關各國已經制定了各自的開發方案。而在國際能源爭奪戰中一直扮演主角的美國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特別是在南海主權存在爭議,各方合作鬥爭交織的情况下,美國人就又打起了渾水摸魚的主意。

  更爲重要的是,在東南亞地區,美國試圖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軍事影響,牽制中國。而中國經濟發展所需的石油大部分是通過南海從海灣地區和非洲運輸回國的,而美軍在這一區域加大投送,加快布局,無疑將對中國石油南海通道構成壓力。

  軍艦游弋維持軍事存在

  其實,老于在國際問題上布局落子的美國人在南海問題上早已進行了精心准備,尤其是近幾年來,這種迹象越發明顯。

  爲了確保對海上重要通道的控制,美軍向來對存在“主權爭議”的海域堅持“自由通航權”,不承認任何國家對該海域的主權要求。因此每年都要在南海通過軍艦通航或者軍演的形式確保“美軍在該海域自由航行的權力”。

  美軍還四處尋找“支點”。美軍與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南海地區國家近年來聯合軍事演習次數不斷增多,甚至已經形成了涵蓋陸海空三軍的四大系列演習。其中包括“卡拉特”軍演,其主要目的在于增進美軍與參演國部隊的海上作戰能力;“金色眼鏡蛇”,如今已拓展成爲多邊聯合軍事演習,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對抗虎”,美國和泰國、新加坡舉行的演習,主要演練空戰;“肩幷肩”,美國和菲律賓的雙邊聯合軍事演習。

  5月26日,美國和菲律賓軍隊就在距離中國南沙群島最近的海域進行聯合海上演習,雙方將出動包括美國第七艦隊旗艦“藍嶺”號指揮艦在內的多艘戰艦和上千士兵。“藍嶺”號副艦長威廉·道格拉斯則對菲律賓《星報》透露,演習的地點在菲律賓的巴拉望島海域。該島是菲律賓距中國南沙群島最近的主要島嶼。

  上天入海形成立體監視 

  此外,美軍還十分重視對南海地區偵察監控。2007年,美軍太平洋總部開始計劃與11個亞太國家聯手進行“全球鷹”無人機的監視和偵察活動,它們包括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印度、文萊和斯里蘭卡。從這一長串的國家名單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交集,那就是除日韓兩國外,剩下的國家都與南海有關。
 
  2006年,原來隸屬于大西洋艦隊的4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潜艇開始前往太平洋沿岸的華盛頓州班戈海軍潜艇基地部署,作戰序列也歸太平洋艦隊指揮。爾後,美國軍方在班戈基地又增加部署了1艘該型潜艇,即有9艘携帶戰略核力量的“俄亥俄”級核潜艇駐扎在太平洋。南海區域正是這些核潜艇的主要巡邏執勤熱點之一。

  不難看出,美軍高層近來的發言,不是美國對南海問題布局的開始,而是其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的政策宣示,對此,我們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和充分的警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