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批飛機從廠家接飛回國的,正是邱光華。
在陸航團年輕飛行員眼中,有著5800小時飛行經歷的邱光華不僅是全大隊最年長者,也是經驗最豐富、技術超一流的飛行員。
他們清楚地記得,1999年10月,當接到把遇險台胞接出貴州山區的命令後,是邱光華冒著細雨在沒有航線的高原上開辟出了一條新航線;
他們清楚地記得,在2000年的一次軍事演習中,是邱光華機組以高難度的戰術動作震驚全場……
王懷遠曾經是殲擊機飛行員,一次身體小恙導致停飛。
或許只有當過飛行員的人,才能理解他們對于藍天的向往。從地面機械師到空勤機械師,不放棄的王懷遠重回藍天,帶出了一批為飛行員護航的年輕機械師。
1985年底,西藏墨脫發生嚴重雪災,部隊派出4架直升機參加搶險。
在這次“黑鷹”首次救災行動中,運輸機把一架“黑鷹”空運到西藏。負責拆卸和組裝工作的王懷遠,和同事們一起僅用了4個小時就完成了直升機的組裝。冰天雪地中,為了保持電瓶的溫度,他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蓋住設備,邊吸氧邊操作……
先後在直升機修理廠、機務大隊擔任過領導職務的王懷遠,對外場和內場工作都高度熟悉。團裝備處發動機主任閆二虎說,平時他們只要一提起某種故障的情形,王懷遠都能立即說出問題出在哪 里、怎麼解決。
團里的年輕人對王懷遠又愛又怕。平時,兄長一般的他喜歡跟大家一起聊天、抽煙。可一到停機坪,誰開個玩笑,他都要幹涉。
王懷遠說,我嚴格要求,是對戰友們的生命負責!
28歲的陳林,2001年從軍校畢業後短短4年就通過考核,從地面機械師成為空勤機械師,是同批技術人員中第一個“提空”的。
每一次飛行結束,他都要爬進密不通風的尾梁,仔細檢查每一個部件。他所在的中隊,機務維護水平一直走在全團前列。
還有被列為重點人才培養的李月,駕駛技術出色的張鵬……
若沒有這場不期而至的事故,這該是一個多麼優秀的組合!
戰友們在盤旋的鐵鷹里焦急地尋找著邱光華機組的一絲絲痕跡。一下機,涌上心頭的,又是昔日共事的點點滴滴。
飛行大隊教導員向守友說,邱光華頭發都有些花白了,但還總把自己當作“新同志”。點名、集合,他比誰都先到;打掃衛生,他總是第一個拿起工具。當一家直升機公司用豐厚的年薪邀請他加盟時,邱光華拒絕了:“我從山里走出來不容易,要珍惜黨和人民給的榮譽。”
飛行員王朝勇說,自從2003年畢業分配到陸航團後,李月的每一個除夕都是在值班室度過的;家在駐地的李月,總是把團聚機會讓給兩地分居的戰友……
5月31日下午,汶川縣漩口鎮群益村,一架直升機從天空掠過。3歲的魏佳麗拉著奶奶胡群輝的手:“奶奶,那個直升機要飛到哪里去喃?”
老人看了看空中鐵鷹行進的方向:“直升機怕是要回家了。”
“那它還回不回來?”孫女又問。
“吉祥鳥每天都來。你喜歡看,我就每天都帶你來看……”
胡群輝堅持認為,她們所看到的,就是那架尾號為734的直升機。
勇士,還在身邊
張鵬的房間原封未動。從直升機失事到現在,戰友們仍然相信,他會回來的。
房間的外墻上,挂著一部紅色的電話機。
出發時,張鵬是否就是站在這里,給遠在山東滕州農村的父母去了最後一個電話?
陸航團管理股管理員高躍說,參加抗震救災以來,張鵬的話突然多了起來。睡在車里、走在路上,時不時跟戰友們說說在災區看到的人和事。
“我想收養一個孤兒。”一個晚上,張鵬突然冒出這麼一句。
高躍啞然失笑:“小屁孩兒,你自己還沒長大呢!”
“長沒長大不在于年齡,而在于是否懂得了責任,是否勇于去擔當責任。”
張鵬一字一頓的回答,讓高躍怔住了。
災難,讓這個長著一張娃娃臉、幾天前還在為沒能跟明星合上影而沮喪的男孩,長大了。
惦念著災區孤兒的張鵬走了,734號機組走了……留下的是一串用生命寫成的數字:大地震以來,734號機組連續執行復雜地理、氣象環境條件地區搶運受傷群眾和運送救災物資任務,飛行63架次,運送物資25.8噸,運送救災人員87名,轉移受災群眾234名……
“一架直升機,裝不下多少傷員啊。”李月好幾次跟同事們說,“直升機要是能不休息就好了,我願意從早到晚不停歇地飛。”
李月是家中的獨子。今年初,剛剛領了結婚證的他還沒有來得及舉辦婚禮,就投入了抗雪救災工作。隨後紛至而來的任務,讓婚禮一次又一次推遲。
旅遊結婚,是李月最初的想法。熱愛攝影的他,電腦里存滿了花草、動物的照片。他想用鏡頭,在名山大川的背景里留下最美的蜜月記憶。
新郎和攝影師,卻永遠缺席了。
陳林曾向戰友們描述他念念不忘的一幕:一對受傷的映秀夫婦被送上飛機後,一直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機組人員安慰他們說,沒事,沒事,咱們已經安全了,但兩人還是不分開。
不知陳林是否在某一次報平安的電話中,把這個故事告訴了妻子?如今痛失丈夫的妻子,是否會在憶起這一幕時,責怪丈夫沒有多留些團聚的時間?
地震發生後,陸航團在操場為飛行員家屬搭建了避災帳篷。陳林卻堅決不讓妻子來隊:“團里這麼忙,不要添麻煩了!”
5月30日11時,當妻子帶著剛滿周歲的女兒來隊看望已經半個多月沒有見面的陳林,誰也沒有想到,這就是夫妻、父女的最後一面……
邱光華的妻子,至今沒有工作。戰友們小心翼翼地說出飛機失事的消息後,她說:“我能接受這個事實,我為他們的英勇行為感到光榮和自豪……”
此言,讓一屋慟哭。
或許王懷遠再也無法兌現自己的承諾了-就在直升機失事前幾天,他對患有腿疾的弟弟說,執行完這次任務,就帶他到大醫院做假肢。
繁忙的工作,讓王懷遠無暇顧家。妻子先是隨軍,後來又不得不辭去教師工作,全力照顧丈夫和明年就要參加高考的女兒。經濟適用房剛剛裝修完,現在每月還著一筆數目不小的貸款……
還有幾年就能退休的王懷遠,早已替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了安排-回四川瀘縣的老家,種橘子。
他常常說,農民的兒子,不能離開土地……
正是為了這片摯愛的土地,734機組獻出了一切。
正是為了這片摯愛的土地,他們的戰友又駕駛著雄鷹飛向了藍天……
青山作證,在這片飽經災難的土地上,一度荒蕪的田間已插滿秧苗,昨日的廢墟上正在升起裊裊炊煙……(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