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解放軍抗震救灾表現 國際社會側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11 16:28:43  


解放軍官兵從陸航米-171直升機上卸下物資。
  中評社香港6月11日電/國際社會在驚嘆于解放軍救灾能力的同時,也在探討解放軍出國救灾,發揮更大的國際救援作用的可能性。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稱,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現,令國際社會爲之側目。在驚嘆于解放軍救灾能力的同時,也在探討解放軍發揮國際救援作用的可能性。而中國對他國軍機進入中國救灾的開放態度,給予了這個大膽猜想更多的信心。境外媒體分析,解放軍參與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有利于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非傳統安全合作是新趨勢

  搶險救灾是世界各國軍隊在和平時期的重要職責。近年來,世界各國在逐漸擴展軍隊的非戰爭職能,讓軍隊越來越多地承擔應對自然灾害等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任務。

  美軍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概念,其任務除進行戰爭外,還包括對灾難實施人道主義救援、執行維和任務等。日本在《自衛隊法》中也明確將“灾害派遣”列爲自衛隊的軍事行動之一,積極參加國內搶險救灾和國際救灾援助。

  各國搶險救灾的實踐表明,軍隊具有快速反應能力和高度機動能力,在灾害救援中發揮著其他力量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與中國軍隊在灾害面前大規模動員和全面參與不同的是,國外往往在軍中成立了專業救灾部隊,除特大灾害外,一般僅動員專業的救灾兵種。

  各國軍隊之間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也變得日益密切。有專家認爲,在應對自然灾難等非傳統安全方面的合作,將成爲以後各國軍隊之間交流與合作的新趨勢,尤其在視對方爲潜在對手的國家軍隊之間。

  解放軍初具出國救灾能力

  與發達國家軍隊相比,中國軍隊在參與海外救援時顯得格外謹慎。除執行在聯合國框架內的維和任務以及其他人道主義救援外,解放軍幾乎沒有成建制地出現在海外。

  這主要是出于安全與外交方面的考慮,而幷非是外界所猜測的實力不足的原因。事實上,中國軍隊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在運輸與戰略投送能力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2007年夏天“和平使命”中俄聯合軍演爲例,中國軍隊第一次進行了成建制、多軍種、遠距離的跨國投送。萬里跨國大機動的成功,表明中國軍隊有能力迅速向國外投送力量。

  從救灾任務來看,面對地震、水灾、風灾等自然灾難,解放軍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幷且具有相當的物資後勤保障能力,裝備的救灾設備也日益與國際接軌。在此次抗震救灾中,解放軍的表現證明了參與大規模、大地域救灾行動的能力。

  需要外交及法律資源做鋪墊

  如果某一天,某友好國家遭遇重大自然灾害,邀請中國解放軍前往其國境內參與救援,那麽解放軍面對的幷不是一個有沒有能力的問題,而是一個可不可以的問題。

  更多地參與國際救灾,這無疑能够讓外界更多地了解解放軍,樹立解放軍的國際友好形象,也能更好地展現中國作爲一個負責人地區大國的形象。但這也是一柄雙刃劍,很有可能會落入“中國威脅論”的圈套。出于曆史原因以及考慮到目前的國際環境,解放軍出現在海外的任何行動,必將引發國際社會的關注,幷且會成爲某些反華勢力宣揚“中國威脅論”、攻擊中國的借口。

  因此,動用解放軍海外救灾必須是慎之又慎,這需要强大的外交資源做鋪墊。軍隊參與國外救灾,首先在國家外交層面需要兩國協調。程序的啓動或者由中國主動提出救灾援助,或者由受灾國提出請求。但無論誰先提出,受灾國的意願都是最爲重要的。另外,在國際上也不能授人以柄,以免落入“幹涉他國內政”的陷阱,以及一些國家的所謂“擔憂”。

  從中國國內來看,目前,我軍尚沒有出台相應的制度和法律規範來指導軍事力量的非戰爭運用,因此在執行非戰爭任務時,軍隊的職責範圍、行動種類、人員組成、行動規則等還不够明確。

  盡管如此,解放軍出國參與國際救援也幷非是不可逾越的雷區。隨著解放軍思想觀念的開放,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解放軍與他國軍隊幷肩執行海外人道救援任務的那一天,或許幷不太遙遠。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