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通過“教育移民”反哺災區教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13 11:47:14  


  中評社香港6月13日電/隨著唐家山堰塞湖險情的初步解除,綿陽、遂寧等災區民衆可以安全返家,睡個安穩覺了,災區重建的任務也可以按部就班地進行。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而災區重建,一個最緊迫最核心的問題是教育重建。房子塌了可以花時間建,基礎設施壞了可以慢慢修,錢沒了可以再賺,但教育卻一刻也耽誤不起,教育事關未來。

  當前災區教育的恢復面臨著很多困難,除了重災區衆多校舍倒塌,很多非重災區的校舍,震後也都成了危房,後者牽涉的面更廣。災區學生們如何復課,這是迫在眉睫的現實挑戰。即使有錢重建,重新環評、選址,重新規劃、招標、建設,那也是個短則一年半載長則三年五年的漫長過程。

  社論指出,“帳篷里的學校”和臨時活動房可解一時之困,而由於採取了對口支援的辦法,城市里拿出一些可以食宿的學校,接納災區來的師生,實現過渡性質的异地復學。這些都不失為好辦法。但我們能否再往前推進一步,通過長期、穩定的“異地復課”、“教育移民”等形式,實現教育發達地區對災區的“教育反哺”呢?

  具體做法可以這樣:由東部教育發達而且教育資源日漸富餘的地區騰出學生名額,接納災區孩子,與本地孩子同課本同考試;接納地的政府和學校可以發動學校周邊居民,對孩子實行家庭式寄養。寄養可以是無償寄養,也可以是有償寄養,這在一些發達國家,已是成熟的教育模式。

  社論指出,這樣做,可以起到一舉多得、事半功倍之效。首先,它迅速解決了一刻也耽誤不起的災區學生的復學問題;其次,它一步到位縮小了教育發達地區與受到重創的災區的教育差距,使災區孩子享受到教育發達地區的優質教育,可以避免城市優質師資和校舍閑置浪費;其三,可以節約國家對教育的重復投資,而節省下來的資金可以用來給在城市的災區學生發放助、獎學金乃至生活費。

  在農村和一些中西部地區教育資源仍然比較短缺的情況下,由於生育高峰的漸漸過去,東部城市教育資源已經初步進入富餘時代。北京今年的高考考生總數10.4萬人,比上年减少了6000人;小升初(含外地借讀生)减少了一萬人;上海等地也大同小异,並且這種狀況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因此,東部城市教育反哺西部和農村的條件已經具備,只欠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具體措施———包括從戶籍、高考制度上對這些災區來的“教育移民”開辟通道,並且逐漸推進到對所有外來人口一視同仁。

  社論表示,對災區孩子“教育移民”,在幫助了災區的同時也幫了流入地自己。雖然表面上這樣做有可能占用本地教育資源和高校招生名額,可不同文化性格(我們已經從媒體上看到了災區孩子的堅韌不拔、堅强樂觀的精神)的交融,又可以帶來本地學生視野的開闊和學習動力的提高,這將是孩子們一生重要的精神財富和動力。現在看,競爭動力不強,過於優越和自我,是一些教育發達地區孩子的通病。開放是城市競爭力之本,教育上的近親繁殖,注定繁衍不出好的發展基因。“外地生”完全融入當地教育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鮎魚效應”。

  讓我們幫助災區的孩子到城市讀書,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相關專題: 四川汶川縣8級地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