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軍隊須備足戰略物資 應對多種安全威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16 09:38:57  


抗震救援物資打包准備空投灾區。
  中評社香港6月16日電/汶川大地震發生後,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響應黨中央、中央軍委和胡主席的號召,以最迅疾的速度趕赴灾區:一支支精銳之師從訓練場風馳電掣般千里躍進灾區;一個個專業工程隊駕馭新型裝備,在第一時間到達灾區打通生命通道;一批批醫療防疫分隊從四面八方匯集灾區,爲受灾群衆搭起生命之橋;一輛輛滿載救灾物資的軍車爭分奪秒地向灾區開進…… 

   解放軍報報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在這場同時間賽跑、與死神博弈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中,13萬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快速反應,及時到位,連續作戰。他們出色的表現,得益于平時扎實有效的戰備建設。 

  非戰爭軍事行動日趨常態化,要求部隊戰備建設瞄准“養兵千日,用兵千日” 

  5月13日1時52分,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淩晨,濟南軍區某紅軍師突然接到抗震救灾命令。此時,全師官兵分布在11個駐訓點上,遠的離營區有120公里,近的也有幾十公里,各路官兵按照戰備等級預案迅速向預定地點集結…… 

  13日4時25分,先遣分隊300餘名官兵摩托化開進,晝夜强行軍1300公里,14日7時到達都江堰; 

  13日14時10分,空中輸送官兵的首架飛機起飛,14日8時45分,最後一個架次落地; 

  13日9時30分,乘坐軍列的第一梯隊官兵啓運,16日19時,鐵路輸送的最後一支梯隊到達灾區。 

  陸空齊頭幷進,上萬官兵如此迅速有序地抵達灾區,第一時間投入抗震救灾戰鬥。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突發性,要求部隊戰備從過去“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到如今“養兵千日,用兵千日”。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戰鬥身影的北京軍區某工兵團,地震發生後幾個小時,他們就從北京飛抵都江堰救灾現場,第一時間營救出17名幸存者;在汶川,這支工兵部隊將壓在廢墟下178小時的馬元江成功救出…… 

  關鍵時刻顯身手,緣于他們平時對多樣化任務的探索與實踐。作爲中國國際救援隊成員之一,近年來,這個工兵團曾先後多次到國外參加地震、海嘯、雪崩等灾害救援及維和任務,次次載譽歸來,展示出了良好的“多能化”素質。 

  記者留心觀察,在這次抗震救灾隊伍中,既有在’98抗洪中扼守長江險堤的濟南軍區某摩步師,又有在2003年决戰非典中立下戰功的北京軍區總醫院醫療隊,還有在2008年初春抗擊冰雪灾害中一展雄風的廣州軍區某陸航團……衆多部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本領的增强,是全軍各級積極落實總部戰備工作要求,加强戰備設施建設,建立正規戰備秩序,保持良好戰備狀態的結晶。參加抗震救灾的部隊基本做到了不經人員裝備補充、不經臨戰訓練,就能够隨時拉得動、沖得上,完成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任務。 

  任務多樣、環境複雜,要求部隊戰備建設著眼提高應變能力 

  汶川地處高山峽穀,地震發生後,交通中斷,救援人員、車輛、物資難以進入震中。面對這一新情况,地面——武警某部200名官兵、成都軍區某集團軍先遣隊等4支救援分隊改變原來摩托化行軍計劃,徒步强行軍,突進汶川;空中——成都軍區某陸航團改變原來航綫,沿岷江逆流而上,開辟出“空中生命綫”;水路——某工兵團在都江堰與汶川水路交界處,舟車泛水,架設門橋,開辟水上通道……部隊的快速應變能力,爲營救生命爭取了時間。 

  古往今來,水灾、污染、地震、海嘯、火灾等自然灾害總是以猝不及防的突發性威脅著人類。此次抗震救灾,一道道難題考驗著官兵的應變能力。 

  唐家山堰塞湖,由于地震中山體滑坡,形成一道長25公里的“天上懸河”,嚴重威脅著數百萬人民群衆的生命財産安全。當指揮部决定開挖泄流槽時,在陸路、水路不通的情况下,成都軍區某工兵團克服種種困難,在高山山腰上成功開設直升機起降場,將重型挖掘機械工具、生活物資等及時運了進去。 

  6月8日,隨著一聲聲“轟、轟”巨響,堵塞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的大型漂浮物瞬間被炸得粉碎。負責清理任務的成都軍區某團領導看到大型漂浮物嚴重影響水流速度,人工清理無法完成時,果斷變更計劃,調來兩門無後坐力炮,僅用十幾枚炮彈,就使水流急速通過泄流槽。兩天後,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泄洪,比原計劃提前20天完成了排險任務。 

  “世移則事异,事异則備變”。在複雜的灾情面前,救灾部隊展示出了較强的應變能力,這與官兵在平時訓練中堅持仗怎麽打,兵就怎麽練是分不開的。軍事訓練是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預實踐”,全軍各部隊重視行動預案的建立和演練,幷通過訓練發現問題,使預案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大大提高了部隊按照預案遂行任務的能力。 

  應對多種安全威脅難度增大,要求部隊戰備建設立足打贏備得實 

  6月8日,記者在擔負汶川、理縣、茂縣地區救援部隊保障任務的野戰兵站看到,隨著兵站把物資請領電話打到聯勤分部,不到1個小時,一輛輛滿載著油料、帳篷、藥品、戰備食品的車輛,就從一座座後方戰備倉庫營門駛往灾區,及時把救灾部隊所需的物資送到位。 

  成都軍區聯勤部領導告訴記者,10餘萬大軍在灾區一個多月高强度連續作戰,還能保持高昂的鬥志和持久的戰鬥力,應該說,充裕高質量的物資保障立下了汗馬功勞。 

  平時戰備建設備得實,關鍵時刻才能保障打得贏。地震發生後,總後勤部啓動緊急保障預案,迅速向成都戰區調運價值1.36億元的戰略儲備物資,發放野戰食品、戰救藥材、軍用帳篷等物資7萬餘套(件),爲救灾部隊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救灾一綫,記者切身體會到:高質量的戰備建設,是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的基石。總部爲救灾部隊配發的新型野戰淨水車,只需把車上的軟管伸入岷江,機器就會自動進行微濾、超濾等工藝處理,混濁的江水片刻就變成了清澈的飲用水。救灾官兵使用的野戰帳篷,不但能遮風擋雨,還具有除濕保溫功能,里面配套的野戰睡袋、蚊帳等設施,保證了官兵休息好,體力充沛。擔負全軍應急衛勤保障任務的北京軍區255醫院,41台車展開就可組成制式的野戰方艙醫院,不僅有200多張床位,還能同時進行4台無菌條件下的手術。 

  窺一斑可見全豹。如今,“按打仗標准抓戰備建設”的理念,已融入到全軍部隊各項决策和自覺行動中。各單位結合不同戰備等級、任務特點,對戰備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對戰備庫室進行規範統一,對各類保障器材進行標准化配備,使之達到了野戰化、箱裝化、輕便化要求。 

  多樣化軍事任務不斷變化,要求部隊戰備建設常備常新 

  地震發生後,汶川與外界完全失去聯系,成爲世人關注的焦點。成都軍區某工兵團原計劃陸路開進,在受阻的情况下,官兵駕駛沖鋒舟穿梭在岷江懸湖上,把一批批救灾人員運抵汶川。當陸路打通後,這批駕舟官兵又奔赴灾區執行防疫洗消任務。堰塞湖嚴重威脅灾區群衆的生命安全,他們又加入到挖掘泄流槽的行列……在抗震救灾一綫,一支部隊同時擔負多項任務的事例舉不勝舉。它反映了我軍適應多樣化軍事任務不斷變化的實際,創新戰備建設帶來的變化。 

  國際維和、抗洪搶險、抗擊雪灾、反恐維穩、聯合軍演……近年來我軍執行的多樣化軍事任務不斷變化,頻率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部隊在戰備建設方面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今年初,在抗擊冰雪灾害中屢建奇功的第二炮兵某工程技術總隊,注重結合自身完成多樣化任務的實際,將部隊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的成功經驗加以梳理,以便指導應對新發生的突發事件。這次他們把年初的抗冰雪經驗,用到抗震救灾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們准備認真總結抗震救灾的經驗,以利再戰。 

  近年來,從總部機關到基層部隊,都注重抓了戰備建設,使之常備常新。在新編修的《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中,就增加了維護海洋權益的研究訓練,充實了反恐怖行動、處置邊海空防行動、處置灾情和重大事故行動、參與國際維和行動等訓練內容。各部隊在平時戰備工作中,注重對消耗性戰備物資及時補充,對應急戰備物資定期更換,保質保量,確保物資裝備的完好率。 

  這次抗震救灾,是對我軍戰備建設的一次全面檢閱。它深深地啓示我們,面對日趨複雜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和多樣化軍事任務,我們的戰備建設必須在更高的起點上不斷創新,不斷發展。只有這樣,我軍才能高標准完成新世紀新階段曆史使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