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錫堂:台灣可以先從“不宣示、也不推動重返聯合國”開始做起,並請暫緩對美軍購。 |
中評社香港6月17日電(作者 潘錫堂)兩岸兩會復談順利落幕,取得豐碩的成果,除了如預期的簽署了週末包機與入台觀光兩項協議文本,亦正式恢復兩岸中斷長達13年的制度化協商機制,及重拾中斷近10年的兩會領導人互訪機制。眾所矚目的是,兩會北京復談後的下一步應如何走,方能繼續維持平穩熱絡的兩岸關係?
首先是胡錦濤在“胡江會”中,在江丙坤建議“兩岸和解休兵、國際相互扶持”之後,明確回應“兩岸目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攜手合作、共同發展”,而且期望兩會協商要做到“平等協商、善意溝通、積累共識、務實進取”,胡錦濤還特別詮釋這四句中之前二句之意涵是“勿將己意強加對方,在協商中充分考慮對方的實際狀況”,更是點出今後兩岸努力的方向。吾人認為,要繼續保持有利兩岸協商開展的良好勢頭,則雙方各字體現善意,營造更和諧的氛圍,當屬不可迴避。
正因如此,兩岸應立即停止所有之外交戶挖牆腳及軍備競賽之舉動,用以支持兩岸“以協商對話代替對抗對峙”時代的來臨。因此,台灣在呼籲兩岸“和解休兵”之際,應充分體會“勿將己意強加對方”之真實意涵,本身可以先從“不宣示、也不推動重返聯合國”開始做起,並請暫緩對美軍購,如此方可從具體行動開始真正展現對於追求“兩岸和解休兵”的誠意。
至於大陸方面,更可由5月底的“胡吳會”之中胡錦濤表示的“可由兩會協商台灣參與國際空間問題”、“兩岸應有智慧可以透過協商尋求台灣參與世衛的可行方式”,採取一些具體行動。至今台灣長期以來希望在每年九、十月間參與亞太經合會(APEC)的領袖代表層級能夠有所提升,至少在近期中(包括今年)兩岸應可透過國共對話平台充分溝通,基於“不強人所難”“充分考量對方的實際狀況”之相互尊重,既暫不會列入兩會協商的議題,也不致影響未來兩岸關係與協商之良好發展,反而可待不久的未來時機條件成熟順勢解決。
其次,兩岸復談後的下一步,頗值關注的是,馬英九如何有效整合台灣內部的兩岸政策共識,方能支撐未來兩岸協商談判時代的來臨。第一、民進黨必須調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對兩岸協商談判仍抱持“賣台”“讓步過多”的質疑,尤其必須拋棄“兩岸協商有進展反映了國共聯手要把民進黨逼到牆角”之匪夷所思的不必要思維,改為以正面健康的心態來監督執政當局的兩岸政策與兩岸談判,才不會使民進黨的兩岸思維益形狹隘化與邊緣化而完全悖離台灣主流民意。
第二、馬英九應儘速恢復“國統會”,以化解各方對其延續陳水扁“終統”之不必要質疑,並且博採眾議可考慮將“國統會”更名為“兩岸和平發展與合作委員會”,馬英九出任主任委員,蕭萬長、吳伯雄、蔡英文、王金平及其他在野黨主席出任副主任委員,一來廣納朝野政黨領袖及各黨代表,共同組成及運作該委員會;二來可藉由此平台凝聚與整合台灣朝野的兩岸政策共識,擴大台灣的兩岸政策之社會基礎,用以支撐執政當局的兩岸政策,並因應兩岸談判時代來臨的需要,並且研議兩岸和平穩定互動關係框架。(作者是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