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人民日報:胡錦濤對話網民 向官員發出信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25 10:19:28  


  中評社香港6月25日電/人民日報今日刊文說,這是億萬中國網民仍在回味的“幸福網事”,也是自1994年互聯網接入中國以來最令人振奮的一個瞬間。6月20日,當胡錦濤總書記來到人民網,與網友在綫交流,中國互聯網的曆史掀開了新的一頁。正如網友所說“這短暫的幾分鐘,蘊含著豐富的內容。”

  它讓人回望互聯網在中國風生水起的不凡曆程。十幾年間,一個信息時代的後來者,奮步疾行,讓新技術在五千年文明古國活水涌流,終成波瀾壯闊之勢。2.3億活躍其間的參與者,成就了中國“網民人數世界第一”的地位。 

  它讓人感慨中國互聯網從網絡發燒友的娛樂工具,到社情民意表達廣場的迅速演變。中國現有BBS論壇130萬個,規模全球第一。網絡的興盛,大大拓展了中國社會的輿論空間,深刻影響著社會輿論的形成機制和傳播方式,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它讓人欣喜互聯網從信息時代新發明,到治國理政新平台的可喜進步。“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網上已經看到了。”非典肆虐的2003年,總書記對網民的回應,傳遞著黨中央重視互聯網和網絡民意的决心,堅定了億萬網民通過網絡參與國是的信心。在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下,年輕的網絡,與一個曆經80多年滄桑的政黨緊密結緣。互聯網成爲大衆文化傳播的新途徑,社會公共服務的新平台,政治有序參與的新渠道。

  文章指:總書記也是網友!會“抽時間盡量上網”,“認真地去閱讀、去研究”網友發出的帖子,把互聯網作爲“了解民情、匯聚民智”的重要渠道。這樣的信息,體現著黨和政府通過互聯網推進决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遠見卓識,讓人重溫十七大清晰而堅定的聲音:“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

  意味深長的是,蓬勃的網絡民意與最高决策層的思謀,在許多層面水乳交融,讓互聯網成爲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建設性力量。從廣州“孫志剛案件”到重慶“彭水詩案”,從抗擊雨雪冰凍灾害到奧運聖火傳遞,近年來,互聯網的力量已充分顯現。在抗震救灾讓世界動容的民族悲歌和英雄壯歌中,更有互聯網催人泪下也催人奮進的樂章——

  截至6月10日,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國網共發布抗震救灾新聞29.5萬條,新浪、搜狐、網易、騰訊整合發布新聞26.4萬條,8家網站新聞點擊量508.5億次,跟帖量3650萬條。海量信息,激情文字,使互聯網迅速成爲震後“即時通訊”,推動中國大規模實現了梁啓超112年前呼籲的“去塞求通”。互聯網呈現的大視野里,人們看到了堅强的領導、不屈的精神、偉大的國家。

  文章認為,這一切,見證著網絡的巨大影響,提醒我們在輿論引導新格局中,在信息公開化、行政透明化逐步推進的今天,能否通過互聯網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搭建快速廣泛的溝通平台,不僅是對執政能力的考量,更是對以人爲本執政理念的檢驗。

  而今,總書記與網民的直接對話,讓億萬網民看到一種責任,也向各級領導幹部發出强烈信號——

  抓住信息化的曆史機遇,用網絡的力量推動中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