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華盛頓郵報:四川大地震與中國人的吃苦傳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26 14:14:50  


  中評社香港6月26日電/美國《華盛頓郵報》25日發表題為“在中國地震災區,情緒遭遇餘震”的特稿文章,探討四川大地震與中國人的吃苦傳統。全文如下:

  在孟富庭(音)居住的帳篷裡,空氣有些燥熱。帳篷外,雨水已將窄窄的土路變成了泥漿。帳篷間的路太泥濘了,每走一步,都能聽到他的吸氣聲。

  孟以前居住的村子在地震中被夷為平地。即使現在,通往村子的路仍被崩塌的泥石阻擋著。但孟在講述他的遭遇時一直保持微笑。他即將搬進離帳篷200碼(約合183米)遠的活動房了。他的鎮定出乎人的意料,他說:“我們必須面對困難。我們只能學會應對。”

  在中國各地,學會吃苦被人們代代相傳,這與克服困難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四川地區的農民一直都比其他地區的人能吃苦。45歲的江米蕭(音)來自都江堰,她說:“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我們都知道如何吃苦。”

  中國共產黨也有吃苦的傳統。長征時,毛澤東帶領部隊跨過高山,堅持鬥爭。文革時,數百萬年輕人到鄉村體驗艱苦生活。地震開啟了吃苦的新時代。而人們也再一次以能吃苦為榮。一名工人說:“我可以哭,但那有什麼用?”

  江的工廠在地震中遭到破壞。但她在同來串門的鄰居們聊天時,仍能輕鬆地笑出來。她的丈夫外出找臨時工作,兒子已在市中心找到了工作。她的女兒在活動房裡看電視,聲音大得大家都能聽得見。屋外晾著衣服,對門的鄰居正在用小煤氣爐炒菜,另一名鄰居在熬湯。江說,他們會一起吃飯。

  這裡比他們兩周前住過的帳篷好多了。新家的屋頂上有防水油氈,不遠處就是澡堂和廁所。活動房之間有水泥鋪成的小路,兩邊還有排水道。

  上周,中國民政部表示已向災區運送了150萬頂帳篷和25萬間活動房,還有更多的活動房正在運輸途中,民政部計劃讓所有住在帳篷內的居民都搬到活動房中居住。

  災區的絕大部分群眾都接受了政府對地震的科學解釋。同時,他們對政府的快速救援反應以及持續提供緊急住房的努力表示讚賞。許多人在同外國記者交談時都對政府表示滿意。

  退休會計何佘貴(音)為四川人能吃苦的名聲感到自豪。他說,即使是在國內戰爭時期,四川兵也比其他地區的兵能吃苦。在活動房之間的水泥路上,他用幽默的話語向記者講述他和妻子在地震後是如何在公交車上連睡三個晚上。但談到那些遇難的人,他的聲音突然哽咽起來,眼中涌出了熱淚。他說:“我失去了周圍所有的人。”

  76歲的單忠彬(音)也拿中國歷史來解釋為什麼四川人樂於吃苦。他驕傲地說:“我們周圍都是山區,不太容易生活,每個人都知道怎麼吃苦。”他說,現在的領導人在地震期間也表現出了勇氣,溫家寶總理對人們的福利很關心。


    相關專題: 四川汶川縣8級地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